打定主意去環島,上次辦的簽注已經過期了,遂去公司不遠的東城行政服務大廳辦新簽注。臺灣通行證不同港澳,不能直接打條交費,還要重新填個表貼照片驗戶口本身份證,還是挺麻煩的。
辦公大廳13:30上班,照例排了三十多米長的隊在門外,都是附近上班的趁著午休過來的,或者請假從遠點的地方來的。
到點開門,人群開始往里擠。排隊在前不一定能讓你更快辦完,只是能提前上樓而已。這一刻的場景,我覺得和早高峰的西直門地鐵站也差不了多少。
出入境管理大廳同時管辦護照、港澳通行證、臺灣通行證,無一例外的是都需要填表、貼照片、審核、交費、領證這幾個步驟,但是——我沒在大廳里看到這套流程的指引,記得在西城公安分局出入境管理大廳是有一個流程圖的,在這沒找到,也許是人太多,也許是不明顯。
辦港澳簽注的角落有三臺機器,一臺打簽注,一臺出表格,最后一臺黑著,站在旁邊的工作人員不斷地被詢問各種證件辦理流程的人打斷,同時接待著下一位來辦簽注的人。機器前很快排起長隊,和背后照相室拍證件照的隊伍混在一起。
這還不算,簽注機旁是表格初審工作臺,一張長桌前的工作人員負責核驗初步填表的結果,有不對的就打回去重新填,都沒問題就給一個排號條,去前面的柜臺辦后續手續。而這個初審工作臺前完全無隊伍可言,人們沿著桌邊擠成一行,搶著把表格和證件交過去,同時不斷地發問自己該填什么資料下一步該去哪。而這部分人群又被港澳簽注和拍照的隊伍攔阻在里面出不去。
大廳的另一頭填表臺的情況稍好一點,四面臺上擺滿了筆芯——是的,沒有筆桿的筆芯被皮筋拴在筆座上,填表臺的玻璃板上夾著示例表格。填過表就去旁邊的膠水機上給照片滾澆水,貼照片。
交費和復印在一個柜臺,自然也是排隊。
領證和非預約辦理者共用一個柜臺,等著辦證或簽注的人們在廳里等著叫號,叫到自己就穿過領證的隊伍鉆到自己的柜臺前辦理證件。而橫過來的領證隊伍則是大廳著一頭最長的一個隊伍。
如果是第一次來辦證件的人,一定會對這個大廳摸不著頭腦,似乎每一處都很正規,每一處自己都可能要去,但是我應該從哪開始?
大廳里幾乎沒有VI可言,填表臺上掛著小字標牌“填表臺1”“填表臺2”,這有什么意義嗎?
工作人員不厭其煩,每天成百上千次地回答類似“我下一步該去哪?”的問題,他們不累嗎?
如果要改善這個大廳的工作效率,區域劃分和VI幾乎是一定的。
首先是要在入口處有一塊空場設置咨詢臺,這里的工作人員可以專職咨詢,也可以做代為發表的工作,發表的同時就把流程說明白了。同時放一個大流程圖,標出12345各步步驟。
其次是對應于流程圖,每一步所涉及的區域都需要一個具有同樣圖形引導的區域劃分標識,這個標識一定要在高處顯眼的地方,比如1填表 2核驗 3 受理 4 交費 5 領證等等。
第三點,根據每一環節人們活動方式的不同,將區域劃分開,使等待和排隊的人們可以分開,不至于互相干擾。目前港澳簽注、照相、初審幾個隊伍就打架了,那是不是有必要把港澳自助簽注機挪到比較冷清的大廳另一頭?或者增加一臺簽注機在另一頭分流人群?
交費和領證的柜臺可以在一起挨著,但領證和受理柜臺放在一起就沒必要了吧?
在“交費”柜臺是不是有必要立一個桌牌,注明“交費后請憑回執在規定領證時間領取證件”?這樣就能減少一部分交完費后不知所措,不注意回執上領證時間的人的徘徊和反復詢問。
填表區域是不是可以增加休息椅,供等待叫號受理者使用?
大廳里左側明顯比右側人多,區域劃分時是不是應該把幾個排隊的隊伍分開,而不是擠在一起?
同樣是大廳,銀行的服務就要好很多,比如招商銀行。
最后我能問一句,每個簽注收的那20元錢,都去哪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