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國慶假期,回了趟老家。和往常一樣,小鎮又有了各種新的變化。不知道為什么,這一次在故鄉的所見所聞所感,都頗入心坎。于是有了這篇文章。
我想,文中所指的“小鎮”,其實不只是特指我的故鄉。在中國這片神奇的土地上,一定還有許許多多個與其格外相似的、同樣處于“變與不變”之中的小鎮和鄉村。
掐指算來,離開澄海(廣東的一個沿海城鎮),在異地學習、工作和生活,已有四載有余。
四年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卻足以顛覆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品味習性、價值觀乃至感知世界的方式。
四年,1460天,35040個小時。
有人完成了學業,有人談了場戀愛,有人創立起事業,有人組建了家庭,也有人生了孩子當了父親母親……
人在變,城也在變。
2009年9月2日,我背著一籮筐的夢想和自由,坐上離鄉的大巴。
那時候,和許多人一樣,青春年少,對遠方懷有一種扎根良久的渴盼,急著想要逃離閉塞小鎮的懷抱。
2013年9月28日,我已告別象牙塔的生活,在廣州一家雜志社做著采編工作。
前一刻,剛剛結束手頭的工作,后一刻,匆忙往背包里塞了幾件換洗衣服,便急急趕赴返鄉的車。
工作之后,才知道學生時代的驕奢。離家之后,才懂鄉愁的滋味。
從義無反顧到心急如焚,變的是對“根”的認知,對“鄉”的情愫。
也因如此,我有了重新認識故鄉的想法。
每次回到小鎮,我總愛抽空繞著一些熟悉的街道走走看看。
因為只有放慢步伐,用心感知,才能望清故鄉的細致面貌,感知小鎮生活的點滴變化。
哪個地方改道了,哪棟建筑倒下了,哪間店鋪關張了,哪棵樹被臺風刮倒了……
哪些道路修整了,哪些商業樓房是新建的,哪些咖啡館是新開的,哪些綠化是新設的……
小鎮上奔跑的汽車越來越多,而街道也顯得愈發擁擠和逼仄。
不經意間,KTV、情調咖啡館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都市休閑娛樂的方式正被小鎮所吸納。
但與城市不同的是,小鎮上的咖啡館和休閑館里,人們只聊天不讀書,只交流不獨處。
數碼產品、互聯網、微信等移動應用,人們也毫不陌生。
小鎮的確變了。經濟在增長,都市休閑方式和新潮科技正被接收,但一切還那么“稚嫩”且“簡單粗暴”。
小鎮那些或好或壞的質地,只要細細品味和琢磨,依舊那么濃厚而清晰,讓人愛恨交織。
走在街上,坐在車里,我喜歡“偷”聽人們茶余飯后談論的話題。
除了家長里短外,被談論最多的話題依然是:吃和錢。
在這里,評價一份工作的好壞標準似乎可簡略為兩個方面:薪酬/貨幣回報率、穩定度。
人們甚少去探究你所從事工作的具體內容、社會意義及對個人價值實現的幫助。
一直覺得,在小鎮當眾談夢想和理想是一種勇敢的奢侈。
孩子談夢想,會被欣然接受,因為還遙遠,或者童言無忌。
成人談夢想,卻極易被歸為異類,或視為矯情、不務實。
相比虛無縹緲的夢想,大多數人以為真實可觸的物質更加可靠。
較之能力和實力,機會更青睞人情和財力。
的確,小鎮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但生活在節奏稍緩的小鎮,亦常常能感受到一種煙火人間的平實溫暖。
尤其是食物,宛如藏有某種原始的撫慰力量。
清晨來一份新鮮出爐的腸粉,配上一杯清茶,開啟一天好心情。
中午來一盤美味的鹵水鵝肉,搭上一碗白米飯,幸福而知足。
晚上再喝碗自家煮的粘稠白粥,炒個青菜,一小碟花生米,簡單、暖胃又不乏溫馨。
小鎮上,也有真正懂得生活之美的人。
他們會在冬夜的店鋪門口拉二胡唱小曲,會在飯后笑煮功夫茶,周末鉆研花草食材,或去河邊釣魚抓蝦摸蟹。
他們研究潮劇、潮汕方言、潮汕建筑,讀書練字寫詩,發展版畫藝術,在喧囂環境里為自己騰出一方文化的小天地。
一直覺得,一個地方再好,倘若沒有文化生活加以滋養,沒有人為這煙火人間增添一些精神層面的養分,那么這個地方就不算完整,更遑論底蘊深厚。
所幸,小鎮還有那么一些深諳并珍惜文藝之妙的人,雖然不多,但卻也在悄然間,鼓舞了不少如我一般在小鎮長大的孩子。
小鎮,仍在變化中。
而小鎮年輕人會是這場變化里重要的導向者。
他們的言行舉止、品味喜好、文化素養決定了這個地方的未來模樣。
不論其知不知覺,承不承認。
懷著一種復雜矛盾的心情,記下這些細碎體會和感受。混雜著各種思緒和情緒,表達不盡明確清晰,暫且算是一種自我提醒,亦是希望與君共勉。
不要小瞧一個人對一座城的影響,哪一種美好的文化,哪一個賞心悅目的地方,不是由一個個可愛的人構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