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12 10:45:50
最近翻看了些愛情故事電影,一開始從無意為之(轉情緒的注意力)到最后還是想說點什么。
耗時近一個月,斷斷續續將《傲慢與偏見》(以下簡稱P&P)、 《理智與情感》(以下簡稱S&S)、 《簡愛》(以下簡稱JE)的各個版本電影看了,三部堪稱愛情經典的小說改編電影,幾年前就看過,而且某些版本翻看不只兩遍(例如BBC的P&P),當時被某些情節所「感動」,自以為看懂,這次翻看發現其實不然。至少在一問題思考更加的深入了:男人憑什么愛上女,女人又憑什么愛上男人。
實在沒有時間看文本,所以以下評論只根據電影的改編內容,忽略與原著的區別。
P&P
先看P&P。故事大概有四對愛情,先從「低級」說起——韋先生和班納特幺小姐,就是故事中搞到班納特一家雞犬不寧的那對“狗男女”;
韋先生是達西莊園管家的兒子,小說中描述,韋先生與達西相伴長大,受到過達西老先生視如自出的對待。雖然成長環境相似,但是天性有異,后來,姓韋的變得風流放蕩,愛玩貪財,最后因欺騙達西二小姐而與達西反目。奧斯丁對韋先生的塑造上有多處的牽強,至少我有點不解。例如,韋在一個地主家里長大,習得愛玩貪財的價值觀,但是由于本身身份不是地主,只是下人的兒子,而他自己又沒習得很好的才能,愛玩貪財成了虛榮,所以韋想方設法“搞”到一個有錢的老婆,這些都很合理。但是,故事中,韋沒有與富家女金小姐結婚,卻分別與達西二小姐和班納特幺小姐私奔。達西二小姐有錢,難道姓韋的不會覺得達西會反對?班納特幺小姐沒錢,難道姓韋的變本性追求起真愛來?顯然這些都是奧斯丁為故事需要來硬造的情節。總的來說,韋先生身份就是個上流社會的小混混,職業是軍人。對愛情的需求更多來自獸性本能。
班納特幺小姐的身份很簡單,鄉坤家被寵壞的無知少女,教養不足,任性有余。韋先生和班納特幺小姐的結合,相信有眼睛的人都會認為他們倆的根本不是愛情,他們之間的結合根本是場無恥的買賣。
雖然無恥,但從結果客觀分析,韋先生還是“愛”班納特幺小姐的,因她“幫”他解決了債務問題,而她也是愛他的,因他滿足了她的本能需要,還有虛榮心。可是,這是愛情嗎?就算野獸也有權談戀愛,對欲望無節制的結合能持久嗎?故事是幸福的結束了,但是我的直覺告訴我,悲劇還在后面。悲劇起于班納特一家對幺小姐的縱容,而只會止于幺小姐的成長。或許這對基于本能的結合最終還是可能過上平淡的日子,讓愛成果,因為班納特一家有責任為縱容子女埋單,并且也有埋單的能力,因為按照故事的發展,班納特一家有倆身價不蜚的女婿,英國人這么死要面子,應該會一直幫幺小姐擦屁股,直到幺小姐學會上廁所。
第二對是班納特表親柯林斯先生和班納特鄰居的千金盧卡斯小姐。柯林斯是神職人員(牧師),在西方,神職人員的社會地位很不錯,對于沒有禮拜傳統的中國人來說,有點難理解,其實就是心理醫生,好比現在的社康中心醫院里的大夫,算是政府公務員,很體面的工作。與軍人身份的小混混韋先生不同,柯林斯對愛情明顯有著不一樣的需求,他的需求在向班納特二小姐求婚表達中看得很清楚——on duty。這個duty來自于上帝,來自于對XXX夫人的尊敬;至于對方是誰其實并不重要,只要對方是良家婦女,班納特小姐可以,盧卡斯小姐也行!而盧卡斯小姐的想法在回復班納特二小姐的震驚中也看得很清楚,她認為柯林斯雖然無趣但并非壞人,最重要是他有份體面的工作,可以給她一個安穩的家。很多人可能不屑于這種無愛情的結合,但是相對上一樁的買賣,這一樁還是比較的理性和合理,在那個年代也比較的正常。
第三對是賓利和班納特大小姐。賓利和達西似乎情同手足,交情很深。但是賓利表現得很外向,而達西很內向,而二人似乎不是自小認識的,居然有如此深的交情有悖常理,簡奧斯丁在這一處的人物設定上有點牽強。達西的背景還是有交代,但賓利沒有多少。從表述上,賓利至少是有教養的富少,家里人可能是地主,也可能是成功商人。
由于不是主角,賓利和班納特大小姐相互吸引的原因描述不多,只是大概可推,賓利的財富和班納特大小姐的長相是重要的原因。不過,如果吸引女人的是男人的相貌和財富,而吸引男從的是女的外表和氣質,那么故事的發展應該是,班納特兩姐妹一并愛上達西,而達西則同好友同時愛上班納特大小姐而反目,因為小說描述,班納班大小姐比二小姐美上好多倍,而達西比賓利有錢和英俊,但是,故事發展并非如此,顯然另有別因。小說描述中,班納特大小姐為人理性、和善、隨和,而和賓利有著相似的性格特征。除了性格原因,其實更的重要的原因是,在第一個BALL上,賓利的外向性格爭得與班納特大小姐相遇的機會,這是愛情產生的很重要的原因。
總的來說,這是一對脫離了獸性和神性的很普通的結合。雖然卸下了動物的本能和神圣的duty,賓利和達西追求自由愛情的負擔顯然少一些,但他們還要過世俗這一關。
最后是堪稱完美的一對,傲慢先生達西和偏見小姐班納特二小姐。
從故事的細節描述看,達西性格內向,而他的童年應該是幸福的,所這種內向傾向先天因素多一些。其次,從達西的一些行為可推,他的思想似乎是相對保守的,例如對伊麗沙伯求婚的猶豫性,還有他的事業興趣并沒有遠大的志向:閱讀,打臺球,打獵,健身,愛護小妹,關照好友。另外,達西是莊園主,表現得高傲,但小說描述中,他引以為傲的并不是財富,而且又常年在外,他的興趣似乎另有所在,可是小說沒有交代。而一個人的興趣和事業的性質對其擇偶觀起很關鍵的作用。達西的身份主要還是傳統地主,只是難得有教養、年輕加帥。
簡單分析了達西的性格,接著是女主角班納特二小姐。二小姐似乎是班納特家的明珠,至少班納特先生是這樣認為。因為二小姐表現得獨立有主見,理性但不像大小姐和三小姐的迂,感性但不像四小姐和幺小姐的瘋,深得班納特先生喜愛。除了在感性和理性的平衡外,奧斯丁還將二小姐塑造成內向和外向也很平衡的人物。二小姐喜歡獨處,愛閱讀,對社交也不回避也不怯場,性格唯一缺點就是,主觀了一點,君子小人分辨不出來。班納特一家位于鄉下,雖不算富庶,但作為一鄉之紳,一地之主,衣食無憂,生活安逸,班納特一家的思想清一式傳統保守。雖然二小姐集眾多人格優點于一身,但是在那個社會等級森嚴,女人無財產繼承權的年代,再加思想相對保守,她的才智只用來談場高尚的自由愛情,最多就像原作者那樣當個作家。二小姐的主要身份是鄉紳家有主見有活力有教養的女兒,就是長得不那么誘人。
分析完人物的性格,再分析他們的對愛情的需求和看法。在故事中,達西說他認識很多城里的富家小姐,而且有些相當有才華。但是達西還單身,顯然達西想要的東西,在這些有才的富家小姐中沒找到。而偏偏在鄉下愛上了小地主家的二小姐。那么二小姐身上的什么東西吸引了達西,什么東西是達西想要的呢?在電影中,有幾處說明了問題。第一,達西在第二個BALL發現二小姐雖長得不怎樣,但是眼睛很迷人;第二,在難得的與二小姐共屋的三天中,達西發現二小姐是個不拘泥禮節,率真活潑的女人; 最后是達西在XXX夫人家發現二小姐對他的傲慢性格有不一般的看法。到此,達西按壓不住,爭脫理性約束,表白。達西該是覺得教養十足的富家小姐們少點活力和個性。達西愛上二小姐或許還有別的原因,我看到的就這些。
而二小姐的需求,在一次與姐姐閨中對話表現出來,她說除非找到她深愛的人,否則寧愿獨身終老。二小姐在拒絕柯林斯表哥求婚和曾一度愛上窮小子韋混混的表現中兌現了自己的堅決追求自由愛情的言論。那么,二小姐在柯林斯和韋混混之間憑什么選擇韋混混?最后又憑什么「深愛」上達西呢?柯林斯算是好好先生,是正派人士,他品質不壞,只是對二小姐來說,品質的味道不對,所以二小姐才會在拒絕柯對她的求婚中說,誰都不會make誰happy。而韋混混則相反,make二小姐very happy,味道很不錯,可惜品質是腐敗的,這是后來才知道的事。而達西,雖然有錢又長得有型,但是達西的傲慢自大一開始就make二小姐very unhappy,因為比起品質和味道,平等和尊重對她來也是極為重要的擇偶標準。達西一開始就具備了前兩個優點,只是二小姐的偏見誤以為達西的品質有問題。而第三點的平等,是后來才慢慢改變的,集三優點于一身,再加上他為二小姐一家做了大事,難怪二小姐love he very deep。
一個故事囊括四種常見的愛情種類,還有各具特色樣的人物,P&P被傳為經典有多種原因,在這里可見,奧斯丁塑造的人物個性鮮明,種類豐富是原因之一吧。
S&S
略
回到原來問題。要問「男人憑什么愛上女人」,或者反之,得先問男人或女人是什么類型,因為不同類型有不同的需求;問題還是來到心理學上的人格類型的問題。無論男人女人,他們的人格類型的由生理基礎、社會背景和個人興趣決定著,它們分別指代著人格的三個部分:先天本能的本我、道德的超我和后天的自我。故事中第一對顯然本我起著重要影響,第二對則超我,最后兩對則自我多一些。自我占據更多力量的愛情就是所謂的「自由愛情」。自由愛情無人不向往,因為自由愛等于「想愛誰就愛誰」,數個世紀過去了,社會似乎更加自由公平和尊重個體,但是想獲得自由愛情,還是很難。無它的,自我在人格起主導作用需要長時間修行。那些嘴里說著追求自由愛情,實際上受本我超我控制干著相反的事,例如看重外表受本我控制,注重物質,在乎別人(親近的人)感受的受超我控制,這些都是有追求自由愛情的欲望,而無實際能力。
可是能因為奧斯丁個性和個人經歷的原因,她的故事基本是家庭倫理事,矛盾來自一些小事情,例如被誤解、失戀、離家出走,故事基調是喜劇,她在P&P、S&S中沒有窮盡所有的愛情種類。至少還有一種存在的,可以在勃朗特的JE找到的愛情,那就是悲劇愛情。
JE
小說講的是十九世紀初的英國,孤女「簡愛」與T莊園主「羅切斯特」兩個有“故事”的人的感人愛情故事。
先說簡愛。故事從描述簡愛的童年生活開始的。簡愛出生于一個窮牧師家庭,出生不久父母得熱病雙雙去世,簡愛被她的舅舅里德收養。故事開始于簡愛在里德家十歲的時候,此時里德先生剛剛去世,而里德一家很快出現兩大對立“集團”——簡愛和里德一家四口。這個結果是很值得人深思的。
了解過《簡愛》的人都知道,簡愛自小有獨立反抗的意識,反抗什么呢?反抗不公正待遇。另外從故事的描述,年僅十歲的簡愛表現得出人意料的獨立有主見(例如從她和LOWOOD校長的對話中可見),雖然可能是作者為故事有意編造,十歲小孩有反抗意識和主見,在現實生活中是可能的。我們可以找一些理由。
雖然人的心理原理很復雜,但是再復雜,心理現象逃不過一些基本的規律,至少因果律是有的,我們不同意用某些原因解釋某些心理現象,是因為對某些觀點將心理現象找錯了原因。例如我們不同意「上海男人都是居家好男人」,因為好男人的行為的「果」不是來自生活在上海的「因」。人不會平白無故的反抗,也不無緣故的有主見。在現象上,人其實和一臺機器像極了,人的一切行為目的只有一個——更好的生活,反抗不公正是為不公正影響我的生活,有主見是因為主見有利于我生活。人的一切行為只是對內心既有的經驗機械般的執行。
我們不懷疑小簡有反抗意識和有主見,我們只要找到她的行為背后的經驗來源即可。雖然在里德先生的愛護下成長了十年了,但是孤女的身份在她內心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沒有了生父生母的愛,小簡是帶著缺陷來到這個世界的。這種缺陷對產生反抗意識是有功勞的。第二,先天因素;這個比較好解釋她有主見,個性內傾。第三,應該是里德太太的功勞。里德太太與小簡之間的矛盾是日積月累的結果,很難想像沒有里德太太的作祟,里德三小孩會一致對抗小簡。里德太太在故事最后,在瀕死前說出自己的原因,是她的自私和無能導致這樣的結果。她的自私接受不了里德先生對簡愛視如己出,她的無能害死自己的兒子,同時強化了簡愛的極端人格。
離開里德一家,簡愛在LOWOOD學校學習了八年,其間有過唯一一個好朋友,但很快也離開了她。這八年的感受在簡愛去到T莊園時,坐在火爐旁跟F管家說的一句話可以體會——我已經八年沒有坐在火爐旁取過暖。去到T莊園時,簡愛的身份是,長得很平凡,但有過不平凡經歷的合格的家庭教師,喜歡畫畫,會一點點鋼琴、法語,年方十八,幾乎沒有親人。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