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看過電影《亂世佳人》,也有不少人讀過中文譯本《飄》,但閱讀過英文原版的“Gone with the wind”的朋友應該不多。坦白講,就算在英語專業畢業的,通過所謂英語八級的人群中,親密接觸過這本英文原著的也只有10-20%左右。
那么,各位,聆聽過“Gone with the wind”有聲書的人就更少了,大概只有上述人群中的1-2%
這樣金字塔型的人群分布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學英語的人太多,學好英語的人不多,用好英語的人就更少了!
我寫的是關于一本書的重溫,點的是回歸英語經典的倡議!
為什么?
一個點可以折射一個面。在英語教育如火如荼的當下,還是有多少人受到單詞、語法的蠱惑、折磨而掙扎、幻想!所謂的英語好,試問,你能流暢的看一段英語的新聞嗎,哪怕是CCTV-9的也算!未曾親近過哺育英語文化的土壤,未曾從英語文化的源頭筑基,一心想著商務英語、外貿英語、金融英語、計算機英語,那群魔亂舞幻象般的現實主義有沒有真正解決過問題?當你愿意花上3-5萬的真金白銀去報一個VIP班的時候,你獲得的或許是虛假的保險。對你來說,也許是否學有成效已經不重要了,你離真正的英語也漸行漸遠......
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
為科技英語、環保英語、財經英語、投資英語等領域做同聲翻譯的幾乎沒有有從科技英語、環保英語、財經英語、投資英語等專業出身的,他們唯一的共同的專業背景就是英語。那什么這什么的英語不過是英語這棵大樹上的分支而已。
聊起《飄》給人以文學名著的印象,陽春白雪般的隔離,甚至理想主義式的嘲弄。如果你單就文字來講文學來看,關于“文”的種種是沒有商業氣質的,和當下的股市、地產、上市根本風馬牛不相及。但倘若你換一個角度,這些騷人墨客、酸儒臭學聊以生計的東東卻和兩樣東西緊密相連,那就是人和社會!
用西方科學的解剖刀去分析,就是人性心理和社會科學!
如此,“Gone with the wind”就是美國社會文化發展的一卷“清明上河圖”。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莘莘學子學好了數理化,卻拙于談情說愛;取得了優異成績,卻在若干年后被當年的“差生”逆襲;在學業上風光后,在職業、事業上萎靡不振!這也只能說明一個問題,你真的是一個好學生,但這并不足以讓你在社會上立足,在人生道路上前行。到那時,你也只有“just find a place to stand, not to understand!”
在與異性的交往上,在婚姻的選擇上,在職業的規劃上,在事業的堅定上,老師沒有教你,學校沒有教你,你只有自學了,各位,在人生最最重要的方面,你是自學的,有的自學成才了,有的走火入魔了,有的走著走著就消失了。
學校教你做教你work,沒有教你如何做人什么是society!
這里我要推薦本書,《有了博士學位還不夠!》(A Ph.D is not enough!)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一個美國市場經濟下的物理科學家,與你分享如何找到教育夢幻和現實需求的突破口,真是字字珠璣,諄諄之語啊!
《飄》中Scarlett對書本并不鐘情,中途也輟學了,但在社會這個大課堂上,她無異是個優等生。從前的嬌生慣養,在戰爭、斗爭、奮爭中褪去浮華,直面現實,思考出路,踐行人生。她血液中愛爾蘭的倔強和韌性還在,她對生活的渴望和深味,盡掃女性的悲弱,縱貫男性的擔當,仿佛大地一聲驚雷,暮鼓晨鐘中躍然而出,在人與社會交織的畫卷中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