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考完試了,所以現在在這里敲著文字心里無比舒暢.
很久之前跟朋友探討過一個話題:我們人生中到底會經歷多少考試?
后來到現在才知道,生活中的考試才是對一個人最好的檢驗。
昨天有小伙伴發給我一篇文章,題目關于“孤獨”,她說“你可能需要”
我一看題目,其實沒有看文章。我已經不想看了,因為我覺得“孤獨”這兩個字從來沒有在我的生活里出現過.我才發現,可能很多人對于“獨處”和“孤獨”還是劃等號的.所以,我沒有辦法去一一糾正大家的思維,因為無法改變每一個人的理解.每個人對事物的看法一定是建立在她所接觸的世界和眼里所看到的東西,是有一個維度的,每個人的維度不同看事情的角度也會不同.
不過,這世界上的哪一種思維.都沒有錯.
先說說,我對“獨處”的理解.簡單概括就是“獨處是為了更好的相處”
所以,在我的字典里根本沒在闡述自己有多可憐,或者一個人在這邊生活有多么難熬.痛苦肯定是有的,抱怨亦是存在的。我無法去操控它們,時至今日我仍然會在困難突襲的那一瞬間嘆氣,但我會馬上意識到了一個問題.
那就是:我還有選擇,選擇面對,或選擇放棄.
如果一件事情,最后連選擇都沒有.才算結果最好的時候,并且有些時候只有一個選擇的時候,都可能出現轉機.
生活亦如此.
昨兒早上和國內報社的某位記者姐姐聊天,因為在社交網站上有幸認識彼此。
她向我講述了她一個人住七年的故事,現在有了家庭后還會常常懷念那段日子
看到我,就想起了從前的自己. 有時候這種感覺真好,看著另一個人在經歷著自己經歷過的一切,就像力克在《人生不設限》中說到的:“我看見另一個我,這樣經歷我所經歷的一切,我所做的事情變得更加有了意義”
于是我回顧了一下,我是如何在獨居生活里一個人穿梭前行,
這些獨居的日子帶給我了哪些成長經驗值,它們都實實在在的成為了我身上的烙印,并且在未來可能會成為我最好的勛章.
生活就是一場戰爭,一個人單槍匹馬也不必慌張,過后跟自己說
“hey guys,你干的漂亮”這是我在心里無數次暗示自己的話,
自信從哪來,也就是有了經歷這些事情的優先權而已. 對于每個留學生來說,
機會都是平等的,你怎樣選擇和怎樣面對自己和生活,是你自己的事情.
從2015年開始獨居生活,在法國搬了3次家.跟好閨蜜之前一起同住,后來因為她換了城市后,不得不一個人自己找房子搬家.
那是2015年的春季,因為一些小緣由.所以我們分開了,從初中到大學第一年,我的生活都是以“群居”為主,在家有父母,學校有老師,空閑時間有同學.
一直就是以這樣的模式進行運轉,我連在自己房間里思考的時間都很少。
所以小的時候,媽媽老是認為我是一個喜歡宅在家里的人.不太喜歡社交之類的東西,年齡有一些變化的時候有自己的社交原則:自己心里認定的朋友,再忙也會騰出時間給彼此見面的機會.如果不再是一個世界的人,請不要浪費彼此的時間.
朋友到底是不是必須要有?
很多人都會問我,獨處是不是意味著與外界斷開聯系。
其實并不是這樣,獨處的本質是讓你學著管理自己的時間和生活,學會有選擇性的去對待你身邊的人和事物。不再被外界所影響,應該有自己的空間.
這個空間無論是三維或者二維,抽象或者具體。都應該靠你自己去摸索.
認真負責的告訴大家,朋友是一定要有的.
一個人想要走的快,就一個人走;想要走的遠,就必須去選擇你的“同路人”
所以在選擇之前,你一定要給自己騰出一定的空間去想,去思考。
哪一些社交關系需要維持,哪一些需要放棄。如果有違自己的原則,果斷放棄.
所以我的世界里,有一個人安安靜靜過生活的時候,也有與一群人或者一兩個人玩的很嗨的時候.這是真實的“自己”,我必須學會去清楚的認識我如何形成這些思維,如何做出這些選擇.
以前覺得朋友必須要多,多了才有人脈,以后才會搭建更好的“自我平臺”
后來才深刻知道,朋友一定要少而精.外界人物多余的存在只會干擾我的思維,看不清楚真實的自己,更不知道下一步如何前行.
如果你是為了“交朋友”而去迎合各種社交場合,那可能.
你一輩子也沒有時間去認識自己了.
這是“獨居”帶給我的第一個經驗值.
學會和自己對話,感受到自己真實的存在。
我第一次很深刻的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的時候,就是搬家的時候。那時候一個人幾十個大大小小的袋子和幾個大箱子,樓房的旋轉樓梯就像一段一公里的快跑,那樣的令人窒息.于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力量不夠用。有時候提重物多了就會腰酸背痛,看著滿屋子堆滿的行李,難過的想哭.
但這些終究只能是我一個人來完成,任何人都沒辦法幫助我去處理好這些事情.
在外報喜不報憂,讓父母安心的最好的方式是你真正在認真的過你的生活,
你有處理好身邊一切麻煩的能力,你可以向他們尋求建議,但他們永遠不會向在國內那樣代替我去完成.
就是這樣的一個我,漸漸地我意識到了自己的脆弱.
原來我還是一個比較依賴別人的人,還是渴望有人來幫我.還是希望在黑夜里有人伸出一雙手說:“我理解你,抱抱.”
可是最后才發現,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變得越來越難.或許有人會說“我理解你”
但那些真正懂的人好多時候卻選擇和你一起沉默,看著你怎樣從低谷爬上來.
我還是一個沒有習慣一個人的人,開始的時候會總想著往外跑
會總想著打電話看周圍的小伙伴今天有沒有聚會,我可不想一個人呆在家里.
無聊又難捱.可到今天,我最想回到的地方。
在法國,一定是我這個25平米的小家。
我還是是一個情緒化的人,容易著急.而法國人的做事風格顯然是與我的性格相違背的,有時候我就不斷安慰自己.
一定是自己的心急和情緒化是不好的方面,所以發生這些事情都是有它自己的原因,就是要一次次讓我知道“你這樣不行,你應該心平氣和的去解決事情而不是一個勁兒的學著抱怨”,在初高中的時候,如果達到氣急敗壞的地步,我摔過衣柜,摔過寢室門,甚至與最好的閨蜜都吵過嘴(我倆后來在一節課上和好的時候,抱著哭在一起)那一次,我深深的認識到自己身上的缺陷.
這幾年,我一直在努力的去認識自己的缺陷,想方設法的讓我經歷的事情給我最好的解釋,迎合著自身的改變。且不為任何人,在這個過程中我還是會有露餡的時候,但我盡力而為,不畏人言.
有很多面的自己,也是真實存在的.有的時候瘋鬧,有的時候安靜,有的時候喜歡脆弱性的表達自己.
作為常年一個感性思維思考的人,被很多人甚至身邊的朋友貼上“標簽”,
其實都無所謂,畢竟每個人看你的角度也不同.
無論平視,仰視,甚至俯視.那又如何.有的時候會被逗趣地說“你又要開始大篇幅的感嘆了,你又要開始演講了”,人生不設限,能思考出東西并能表達,
是我的幸運,與任何人都無關.
如果非得說每個人都必須“自私”一點,那我會為自己爭取一些更多的“獨處空間”
這是我現階段覺得,最珍貴的成長片段.
它讓我比任何時候都卑微,也比任何時候都堅強.
學會思考的能力
談到思考能力,從感性和理性方面來說。我是一個極度不平衡的人,天生的感性思維者。可能與我小時候的經歷有關,或許也與星座有那么一些聯系.
喜歡看電視劇和聽歌,或許從小到大就習慣性的用感性思維去看事情.
以前會覺得,這真是一個致命的弱點啊.到后來,我漸漸的清楚,
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在后天也可以慢慢調和的,我還在努力.不能說現在的自己已經達到想要的理想狀態,但我認為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身經歷的成長去努力調和兩者的關系.
缺一不可.
過于理性的人,體會不到什么是快樂.大多是理想主義和悲觀主義者
過于感性的人,體會不到什么是認知,大多是幻想主義和樂觀主義者.
幻想主義和理想主義一定是有區別的.
我在學期修了一門課是關于人的“社會學”,我之所以覺得這么課太抽象就是將人剖析的太清楚,也或許是我們人本身就是一個“抽象”個體.
學會思考,會讓你具備更多角度去看事情的能力。
認識到社會的不完整
從小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的自己,也許也沒想過這么快就可以認識到這個社會的不完整,接觸它不同的陰暗面.
從小城市一下來到大城市,周圍的人和事物漸漸變得多了起來,
環境也相對變得更加嘈雜不堪.有的時候,會被生活上的一些瑣事所揭示的人的本性而感到害怕.
一定有人不會感激你的善良,也會有人學著感激并給予你同等的美好.
這就是“能量交換法則”.很多時候的美好世界是自己構建的,
同樣社會的不完整是為了讓自己能夠有機會去從中找到“完整”的那一部分,
組成你自己的世界體系.
會有人不懷好意,也會有人在某一天給予你幫助,
都是無法預料的事情,如果哪一天發生了,請記得這個世界的本質.
它的本質就是,不夠完整.
困難隨時會降臨,但你面對它們仍然有選擇。
我經常會說,很多生活上發生的事情就像約定好了一般如期而至,而且是一同發生,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么.
這就是我獨居生活的常態,所以我一直想鍛煉自己的應變能力。
一個人去醫院,空蕩蕩的走廊,國外的醫院人少的可憐。一條20米的過道可以走出幾百米的漫長無力感。
一個人修下水道,一個搬家,一個人在買菜回家的路上因為下起瓢潑大雨而沒能騰出一只手撐傘而只能快速奔跑.
一個人吃飯,經常掌握不好飯量.
一個人每次回國都拖著幾十公斤的大件行李在機場飛速狂奔,
從國內回來后看見空蕩蕩的屋子滿是失落。
一個人經歷無故停電的寒冬,卻只能縮在被窩里祈禱光亮.
有時候真的覺得,朋友的安慰特別的無力.特別是在我們都無法同一經歷的情況下,大家說“恩,堅強一點會熬過去的”,也比不過自己對自己說的每一句狠話.
以前習慣了,大家的安慰甚至渴望大家的關心.
現在只是覺得,各自過好生活便是對對方最好的回饋,不應該用自己的痛苦去消耗他人的能量,在不能同經歷的時候,
這樣就是最好的選擇.我一直都想告訴大家,面對這些事情實際你是可以選擇的,你認為你很痛苦。但你要知道,在痛苦面前人人平等的事實。
痛苦的人是不會把痛苦分大小來看待的.
我有過一段時間在想,再快樂的時光也無人分享
豈不是一種浪費?
后來才知道,一個人有時候獨享一些生活中的快樂才是最大的不浪費.
從這些快樂里,去找到另一面的自己.
何樂而不為?
開始懂得經營一個“小家”
當我無數次在超市里因為蔬菜或者水果的價格上漲而難以抉擇的時候,我才深刻的意識到自己要如何精打細算.
這再也不是我眼里 只會是一個大媽干的家務事了.
我要學著去總結歸類哪一些生活的必需品,蔬菜,水果甚至日用品的需求.
培養自己節約意識,在家里能不浪費水就少一點浪費,
節約意識和理財意識同等重要.
我開始懂得,一個人住的“儀式感”,一個小家也要溫馨.
于是時常會享受晚上洗完澡躺在床上點著蠟燭看書的日子,
甚至去學習如何擦地板擦的更干凈,如何選洗衣機的容量更有效率也更節省我的時間.
知道了衣柜,床,書架的正確安裝方法.
于是,慢慢的在生活中.我再也不是一個白癡了.
體會到一個人的“幸福感”,關于“自由”與“時間”
如果你問我自由是什么?我的回答是:你對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可以say no.
自由在我看來,一定程度上我已經擁有了最大的人身自由,
每天的24個小時我都有自由去選擇我想學什么,怎么支配從此高度培養自己的自控能力以及自律性.
每天6::00起床,比以往提前一個小時.不再賴床玩兒手機,
每天多學一點新的東西,不斷刷新自己.
給了我“心靈自由”,同時我也贏得了更多時間.
關于“時間”,現在喜歡用最通俗的一點來講,那就是:“時間就是生命”
這句話可一點不假,或許在成長的過程中會越來越能發現你以前所抵觸的所謂的被傳透幾條大街的“句子”還真是在理。
你以為的那些書呆子才看的儒家學說,是真的有它存在著的不可估量的價值.
我是在接觸了時間管理的課程后,對它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當我學習優化思維的同時,居然發現我每天可以擠出的碎片時間高達“五個小時”
而以往這五個小時,就被我這樣白白的浪費掉了.
實為可惜.
你要知道,你跑不過時間。
但一定可以最大限度的賺取更多的時間.
我會一直練習將高效時間與休息時間的分配與平衡.畢竟work hard 和play hard還是分不開.
獨居的日子里,這兩樣東西都能帶給我不斷的“機會”
不斷地為我的成長注入“動力”,讓我在經歷上就與別人不一樣.
這些事情,看似瑣碎.實則不然,你一定要善于發現它們背后的價值.
學會斷舍離,學會去刪除和清理一些不必要的人和事物,
構建自己的基礎和原則,去更好的經營自己的生活.
成為自己的主人
大多人都說,一輩子最想到達的目標就是:成為自己
這是多少人不斷努力的方向.
對自己的生活有發言權也是在你經歷之后才會擁有的東西,
有人說,看你成長的厚度,用那些經歷換取你的資本.
事到如今,無論過去的自己如何。
有人記得與否,對于我來說那都是上輩子的事.
我有權選擇丟掉,或者銘記.
不知道這段獨居的日子還能有多久,但我確實非常想讓大家能夠從獨居的生活里體會到跟別人不一樣的東西,內心的自在和精神上的安靜.
這個世界隨時都有各種聲音影響你,甚至現在很多人還依舊邁不出一個人生活的步伐.
大家大概都聽說過“外國的小孩從十多歲起,父母就要求他們搬出去住了”
如果連自己一個人獨自生活都沒有勇氣,以后恐怕經營不好一個大的家庭.
先找到自己,才能更好的與他人相處.
不必想到你一個人單槍匹馬有多狼狽,那明明是我眼中最感慨萬千的畫面.
也許你會問,選擇把《Be alone.獨處》做下去的意義,
我現在可以告訴你,
它就是我的“另一個自己”,既然我體會到了獨處的快樂,
它也讓我爆炸性的成長,為什么不將它傳遞分享給更多人.
享受這個經驗值累積的過程.
你知道的,有傷的地方要多動才能更加適應痛苦,
你會更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