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人們抵達一個新城市后會先尋找哪里有好吃的,而現在,則是按照一個推薦列表拜訪那些優秀的咖啡館。
美食博主 Adam Goldberg 張羅起了這本叫做《DRIFT》的雜志,他把咖啡比做鏡頭:想要了解一個國家與城市,以及那里人民生活的樣子,了解那里咖啡的經營模式與風味是最直接的。
?
Drift 這個詞有「漂泊」的意思,恰如其分的反映了這本雜志的特性。《DRIFT》雜志致力于向介紹讀者各城市咖啡文化。
他們會花上半年的時間研究一座城市的咖啡性格,城市里與咖啡相關的各種人與事。
他們會深入探討咖啡如何融入當地居民的生活,就像是讓一座城市特有的那種咖啡香味慢慢飄過讀者所處的時空一樣。
喝一杯熱騰騰的咖啡開始新一天是很多人的習慣,但不一定對這個習慣抱有任何特別的想法。
《DRIFT》的原點起源于創始人團隊對紐約精品咖啡文化發展的關注。
雜志主編 Adam 是從工程師專業跨界到了出版業,大學畢業之后,他曾經懷著對旅行的極大熱情直接去了布宜諾斯艾利斯。
自學了西班牙語和法語后,他又跑到了巴黎,正是在那里,他嘗到了精品咖啡的味道。
從店面的設計裝潢到學習如何制作出獨一無二的咖啡口味,從研習意式濃縮咖啡的課程到尋覓各地本土的咖啡店,他們發現這是深入了了解一座城市的好辦法。
每期的《DRIFT》專注于講好一座城市的咖啡文化,采用最好的紙張和印刷,每本售價只有 24 美元,剛剛好能覆蓋掉印刷成本。
第一期的紐約印刷了 2000 本,推出后即迅速售罄,第二期東京更是在預售事情便搶購一空。
|| 紐約 ||
|| 東京 ||
在此之后,Adam 的團隊以每年出兩期雜志的速度又拜訪了哈瓦那、斯德哥爾摩和墨爾本這些城市。
|| 哈瓦那 ||
|| 斯德哥爾摩 ||
|| 墨爾本 ||
理論上這是一本咖啡雜志,可能會教你怎么沖咖啡和拉花,但翻閱過之后你會發現,里面更多的是咖啡背后的故事。
人們喝咖啡的習慣會受到時代背景、城市環境與當地生活方式的強烈影響。從 1938 年速溶咖啡誕生以來,咖啡經歷了速食化,精品化和美學化三個階段。
隨著戰爭中的士兵和星巴克等咖啡連鎖店,咖啡播灑到了世界各個角落,深入了各種人群,并發展出了各地特色鮮明的咖啡文化。
交流哪里新開了一家好咖啡廳,已經成為生活中具有重要意義的組成部分。
對于那些「不喝咖啡會死星人」來說,沖出一杯好喝的咖啡可能不是一件難事,但「好喝」的標準每個人都不一樣。
咖啡最好玩的地方就是其中蘊含著的無限可能性。咖啡本身的質量在某種程度上是次要的,或者說是與社會環境相契合的。
有人喜歡在路邊攤隨手買一杯咖啡,也有人專門去咖啡廳找咖啡師談心,有人愿意在家自己手動研磨一杯好咖啡,也有人去咖啡廳主要是為了蹭網。
出色的咖啡廳,都擁有一個同樣出色的咖啡故事。
對于 Adam 來說,他希望雜志的讀者不僅熱愛咖啡文化,也喜歡通過拜訪那里的咖啡廳這種非傳統的方式去旅行。
時代周刊,華爾街日報,紐約客等各大媒體的職業攝影師或者撰稿人都加入進了這本雜志的制作,并且樂在其中。
通過咖啡來表現城市和當地人生活獨特的一面,就是這個雜志的本意。
《DRIFT》在精品咖啡廳和獨立書店中的反響很不錯,除了高質量的內容和閱讀體驗,通篇都沒有廣告植入也是非常難得的。
Adam 的團隊目前承擔了雜志大部分的費用,勉強能保本。盡管艱難,但這畢竟是出于發自心底的喜歡,而且也不希望辜負了大家的信任。
接下來,他們希望能與大家一起去發掘和探索更多更小眾的城市,做一些更酷的事情。
當被問起雜志為什么取名為 Drift 的時候,Adam 解釋說,自己旅行的時候從來不做規劃。
通過喝咖啡這種輕松的方式,來了解一座城市,結識更多地朋友,難道不正是「漂泊」這個詞的含義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