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行業的競爭戰略中,巨頭們有錢和流量。對于一般的互聯網平臺,他們不僅要拼團隊,還要為流量和金錢而努力。離錢越近的行業越是如此,比如互聯網金融,當風口和紅利期不再時,互聯網金融平臺往往陷入雙重困境:既沒有資金,也難以獲得低成本的流量。此時,除了拼團隊之外,我們還能拼什么?在宏觀層面,我們一直強調戰略決心,這是因為我們相信,“中國發展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一般來說,只有對未來充滿信心,才能對當前的困難和挫折保持耐心。
從更加細致的角度來看,互聯網金融有三個部分作為支撐點: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從趨勢上看,有互聯網增量的紅利期不再,金融需要防范風險,只有金融科技仍在發展。綜合影響如下:
(1)沒有必要對所有細分領域抱著的悲觀態度。當互聯網的增量紅利不再存在時,依賴產品和模式逆襲的好日子就過去了,新晉品牌越來越稀少,塵埃落定,盤踞存量市場和細分領域的領導者也成為了受益者。此時,追求高增長變得更加困難,這個階段服務好存量用戶,安全過冬不是問題。
(2)所有平臺不必悲觀。隨著實體經濟結構的調整,低端和過剩產能的清理,經濟增長放緩,居民收入增長率也有所下降。在這種情況下,借款個人和借款企業的違約率上升。所有承擔信貸風險的機構都面臨困難時期,都在經歷痛苦,而不承擔風險的平臺化機構,依靠流量、撮合、金融科技服務費度日,則不必悲觀。
(3)所有金融和技術機構不必悲觀。在行業新舊動能轉換中,技術驅動是大趨勢。越是在轉型期越是過苦日子,金融機構就越會勒緊褲腰帶發展金融技術。在這一點上,真正的金融科技類公司,正好發力B端市場,也不必悲觀。
如果不包括在上述三類機構中,也有理由不悲觀。準確地說,目前行業的趨勢是分化,而不是寒冬。分化正是取得巨大市場份額的好時機。在風口環境下,可能是為了與競爭對手爭奪市場份額進行拉鋸戰;行業分化時期,只要存活下來就能分得到市場份額。以P2P行業為例。自2018年6月以來,在該行業分化期間,頭部平臺的放貸能力萎縮,但其市場份額大幅上升。在這個時候,如果生存下來,將是最終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