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夸我字寫得漂亮,但她們不知道有段時間,我為了改變自己原有的字體,東臨西學,字寫得個性張揚,奇丑無比,老師也說我字跡潦草。直到高中,隨著心智慢慢成熟,心也慢慢靜下來,自己意念告訴自己不能這樣飛揚跋扈,要先追求工整,于是慢慢,張揚的字滿滿得到修復與沉淀,于是有了如今得到大家認可和喜歡的字體。
在幼教的教育上,一旦有一種想法出現,我就會查找資料,支撐我的理念和想法,于我這種不一致的做法和現象,我就憤青一般,抓住了它不足的尾巴,發力搖曳,無法接受。有時,還有一種想法,就是沒必要出去外面學習,自己多讀些書不就行了,說到底不過是一些教育理念而已,相信《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不就行了嗎?
這次上海學習之旅,突然讓我驚醒。我在教育上走的軌跡,就如寫字時期那飛揚跋扈的階段。如果不敬畏教育,或許我將走入另外一個極端,我想,我還需沉淀與靜心,需要思考與調整。
我看到了區域自主的精彩,卻忽視了集體活動的魅力。我追求低結構材料的投放,卻淡化了高結構材料的價值。我心里知道教育是門哲學,但行動卻非A即B,非黑即白,我總是落實不到黑白漸變時的灰。
上海展示的兩節集體活動,我靜下心來認真地觀摩。雖然環節的組織上可以再豐富和自主,但在看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這種形式存在的價值。
1、孩子可以鞏固常規,懂得在集體里面傾聽的禮儀。
2、在集體磁場里面的表達,可以鍛煉膽量和樹立自信。
3、可以更專注地感受到老師語言的魅力和行為的榜樣性。
4、教師的經驗豐富幼兒的學習經驗。
應該還有很多,只是這四點,是我突然覺得會給孩子帶來影響的,它并不明目,但它卻實實在在在發揮它的隱性作用。那是不是這樣講,我們又要走回集體分科教學之路呢?
今天在看活動的時候,我一直很好奇那活動是怎么設計出來的。后來,老師解釋是依據《指南》提到的一個目標而研發出的活動。記得《指南》解讀里提到,指南里的目標只是對孩子的合理期望,是用來分析孩子的行為。也就是說,是先有孩子的行為,才有活動,而不是根據目標去設計活動,這說到底,還不是真正的基于兒童,源于兒童。
再說回集體活動。我覺得還是應該注意:
1、什么時候進行集體活動。是老師一早預設好內容的,源于自己教學計劃安排的。還是基于兒童發現的問題,需求,將其生成集體活動。這是兩種教育觀。舉個例子,一種老師按照原本課程的內容,這周要上高矮內容。于是采用游戲,集體授課。一種是發現孩子在戶外比較高矮,很感興趣,于是生成課程。你會更傾向于哪一種?
2、集體活動的組織形式。幼兒離不開游戲,集體活動要注意是否采用游戲化,是否充分結合幼兒的一日生活情境。一些以操作探索為主的集體活動,更要避免老師的催促或打斷幼兒,過于模式化,應給予幼兒充分的時間探究,專注。
劉霞教授在朋友圈指出幼兒有效的學習是基于兒童自身的學習經驗和教師自身的學習經驗的結合。所以,在強化兒童主義的同時,怎樣發揮教師的作用,這又是一個難題和藝術。
至少,這次上海學習之旅,讓我意識到,要學會敬畏教育,靜心教育,不要當永遠的憤青,只有這樣,我才能把“教育”二字寫好,寫漂亮!
幼教之路,越來越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