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個真事。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今天有一位同學,來找輔導員說:老師,我昨天回家了,幫我開一張假條。然后輔導員就拿出了假條本,當他要開假條的一霎那,突然感覺到哪里好像不對。于是又問了一遍,你是哪天回的家?“昨天”學生很淡定的回答。看到他淡定的回答,輔導員以為是自己搞錯了,于是又問他:“你昨天給我打電話說這個事了嗎?”他說:“沒有”。之后輔導員問他家里出什么事情了,他說了一下家里面的事情。這時輔導員的右腦(主管感性和幻想的腦)一下就被打動了,這時候就有一個聲音在說,誰家還沒有點事啊,通融通融給他開一張吧。與此同時左腦(主管邏輯思維和語言的腦)告訴他不行,這不符合請假流程,不符合原則。這兩種聲音在輔導員腦中不斷的回蕩,但是還是左腦勝利了,因為左腦掌握著語言。輔導員對他說,這次很抱歉不能給你開假條,你下回有事提前給我打電話,我肯定給你開假條,因為這個是符合流程的。學生走后,輔導員陷入了內疚之中。
? ? ? ? 好背景交代完了,下面我說一下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這個問題,那就是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這樣一個問題。在我們的嬰兒時代,我們只要餓了,我們就哭,媽媽就會過來,或是安撫你,或是喂養你,只要我們哭媽媽就會過來。需求→行為→滿足,這就是我們小時候的行為鏈條,也就是我有需要做出行為,我就會得到滿足。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你是這個家里的唯一中心。以自我為中心,主要的表現就是不能區分自我的意識和他人的意識,下面是一個在家的4歲瑪麗與在工作中的父親之間的電話記錄,可以作為自我為中心的典型例子。父親:瑪麗,媽媽在家嗎?瑪麗無聲的點了點頭。父親:瑪麗,我可以和媽媽說話嗎?瑪麗再次無聲的點了點頭。瑪麗的反應就是以自我為中心,在回答之前沒有考慮到父親的意識。皮亞杰和巴貝爾用三座山來測試孩子,給孩子們看關于一座山的三張圖片,問他們一個旅行的娃娃在不同的角度將會看見什么,孩子們挑選的都是他們自己看到的角度,而不是娃娃看到的角度。說的在明確一點就是,不會站在對方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比如,我沒錢了,我就要給我媽打電話,快打錢,媽媽二話不說就會把生活費給你打過來。我可能不會考慮,媽媽的意識,媽媽工作是不是辛苦,我這個月花的是不是有點多,我是不是應該把煙戒了節約開支等等。但是,這種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方式,是2-4歲兒童思考問題的方式。這種思考方式是一種退行性變化,只能表現你現在還不成熟。
? ? ? ?寫這個不是想要批評誰,或者指出什么錯誤。我們能夠包容你,原諒你,理解你。但是想要的就是你能做出改變,遇到事情多為對方考慮一下,比如中午大家都睡覺呢,你要聽歌,你帶上耳機,這就是你成熟的表現。我在寢室想吸煙,為了大家的身體健康,我去外面吸,這也是一種善意的表達。合理情緒療法中有一條黃金定律,就是永遠要用希望別人對待你的方式,去對待別人,用中國的古話說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遇到事情多站在別人的角度上去思考,你能發現的更多,其實成熟很簡單,最大的善意也包含在生活中最小的事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