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烏鎮的老街,我和朋友不期遇到了新鮮的青梅。青青的,圓圓的,嘗一顆,朋友連叫好吃!逛了一會兒,又見到青梅。要是能效仿古人青梅煮酒,豈不是很有腔調?朋友說。于是,就有了這次青梅煮酒的嘗試。
制法與原料
百度了一下,居然沒有青梅煮酒的制法介紹。更有甚者居然說青梅煮酒不是煮出來的,是用酒泡三個月泡出來的。拜托,青梅煮酒,怎能不是煮出來的呢?
《三國演義》二十一回,曹操和劉備相約,青梅煮酒,指點江山,暢論天下英雄!文中分明寫道:隨至小亭,已設樽俎。盤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對坐,開懷暢飲。
曹劉煮的是什么酒?是白酒還是米酒,還是黃酒呢?《郝萬山教授講清酒》中提到:在《周禮·天官·酒正》里記載得非常清楚。當時有三種酒,這三種酒都是用米加上酒曲釀造的,也就是說都是米酒。
一種叫事酒,事酒是怎么做的呢?它是隨釀隨吃,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醪糟,釀上了一天兩天釀好了,就拿出來用,它是給辦事的人飲用的,什幺叫辦事的人?吹喇叭的、抬轎子的、抬棺材的這些辦事的人,他們喝的就是這個隨釀隨吃的醪糟酒,所以又叫做事酒。
第二種酒叫白酒,白酒是冬釀春成,冬天釀好了,放到壇子里,密封起來,繼續發酵,到春天拿出來,這就成了,為什么叫做白酒呢?因為它更加清醇,不像醪糟酒那樣混濁,透明度高了一些,所以叫做白酒,這種酒是干什么用的?招待賓客的。
第三種酒叫清酒,清酒是冬釀夏成,原書是說冬釀接夏而成,冬天釀好了,放到罈子里密封起來保存,繼續去醇化,到夏天拿出來,這種酒就叫做清酒,你看它比白酒存放的時間,又多了一個季節,所以它是更加清醇,因此我們在名詞解釋中,要求大家注清酒的時候,就可以寫成“清醇的陳米酒”。這個酒在漢代是祭祀天地和祖先的,當然祭祀完了之后,人還是可以喝的。
所以青梅煮酒煮的酒,絕不是我們今天的蒸餾酒、二鍋頭這類的白酒,而是米酒。
第一次青梅煮酒
搞清楚了原料和基本制作方法。為了款待朋友,就開始行動。青梅已經有了,我們順道在烏鎮的老街買了一罐米酒,可惜回來一嘗,這酒似乎是用白酒兌出來的,完全沒有米酒的香氣! 大家以后在那里買米酒要當心喲。
去超市買了兩種米酒回來,一種糯米酒,比較清;一種杏花樓,米比較多。之所以買這兩種,是因為樹石知道杏花樓的酒釀很香,但都是米。糯米酒可能沒有那么香,但都是酒水。兩個摻在一起,應該既有米酒的香味,又不至于太多的米。
制法:
- 取數杯等量糯米酒和杏花樓混合;
- 取青梅數枚,切片;
- 將米酒和青梅放入鍋中燒煮至開,然后轉小火燉5~10分鐘,直至酒色略青。
- 關火倒出煮好的酒即可。
成功啦!
酒一出鍋,酒香四溢。嘗一口,米酒醇香,再混合著青梅的果香,甜甜的,咸咸的,真是美酒佳釀!朋友也贊不絕口。 不要流口水喲!
品一口青梅煮酒,想一下古人暢論英雄。仿佛時空穿越,拉近了我們和古人的距離,那種中國本土文化的親切感油然而生。
<small>樹石于上海</sm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