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大爆炸的當代,各種信息相互混雜,真假難辨,因為缺乏對信息的批判性認識和相關的專業知識,導致人們對事物的認知存在很多誤區,今天來盤點一下人們對于飲食的五大認知誤區。
誤區一:大米、面粉越白越好。
這一條誤區很多接受過正統科學教育的的人應該已經糾正過來了。越白的面粉和大米其實就是加工程度越高,而深加工的過程分離了谷物的谷皮、糊粉層和胚芽,從而損失了大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只剩下淀粉,導致營養價值下降,長期進食深加工的大米、面粉,而又未補充相應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易患維生素缺乏疾病,如腳氣病。所以不建議長期吃深加工谷物,而提倡吃全谷物。
誤區二:食物相克。
由于受中醫五行的影響,很多中國人一直深信食物相克,但在營養學和食品安全理論中其實并不存在食物相克的說法。社會上認為食物相克的理由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某些植物性食物中含有大量草酸、鞣酸,與鈣結合會影響鈣的吸收。比如:菠菜和豆腐,但其實影響很小,未結合的鈣仍可被人體吸收。還有一個理由就是認為某些食物之間會發生化學反應,比如蝦和水果,認為蝦中的砷會和水果中的維生素C反應生成三氧化二砷(即砒霜),但砒霜的中毒劑量是50mg,而我國對海產品的砷有限量規定,即使蝦中所含的砷達到最高限量,并有足夠的維生素C將其轉化,也相當于1個人要吃40kg的蝦才達到中毒劑量。而我國營養學專家曾經對所謂的“食物相克”組合如:大蔥+蜂蜜、綠豆+狗肉等進行了專門的試驗,也并沒有發現有何異常反應。所以不要被食物相克理論嚇到了,只要是新鮮健康食物,不要吃太猛都是有益健康的。
誤區三:食物酸堿能左右人體酸堿平衡,甚至決定所生小孩的性別。
很多人以為食物的酸堿平衡很重要,甚至認為孕婦多吃堿性食物容易懷男孩,而吃多了酸性食物則容易懷女孩。真的如此嗎?雖然在營養學中確實根據食物燃燒后所得灰分的化學性質不同將食物分為成酸食物和成堿食物,灰分含較多氯、硫、磷等元素,溶于水后陰離子占優勢,則稱為成酸性食物,灰分含較多鈣、鉀、鎂,溶于水后成堿性,則稱為成堿食物。而進入人體后所得的代謝產物有成酸性或堿性的,還有成中性的,但學過生物的人都知道人體的酸堿性是穩定在7.35—7.45,因為人體存在酸堿調節系統,所以不管你吃進去的是成酸食物還是成堿食物,都對人體的酸堿性影響很小,更別說要影響所生小孩的性別了。
誤區四:“土雞蛋”營養價值高于“洋雞蛋”。
很多人都認為土雞蛋是在自然環境中長大,吃的都是天然食物,而養殖場的洋雞則被圈養在養殖場,吃的是人工配比的飼料,因此肯定土雞蛋的營養價值更高,許多人因此不惜高價從農村搜尋土雞蛋,但是土雞蛋的營養價值真的就比洋雞蛋更高嗎?請看下圖。對比你會發現土雞蛋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膽固醇、鈣、錳、鋅、含量高一些,但維生素、硒含量略低,其他營養素差別不大,其中土雞蛋膽固醇含量高,可能因為蛋黃所占比例較大。
誤區五:鮑魚和魚翅營養價值高。
鮑魚和魚翅一直被人們視為海味極品。有“一口鮑魚一口金”和“魚翅價比黃金”的說法。但是鮑魚的營養價值并不突出,100g中蛋白質含量僅有12.6g,和田螺相近,而膽固醇含量卻是黃魚的2.8倍,田螺的1.6倍,維生素A、E含量高,但維生素B不高,鈣、鐵、鋅、硒含量較高,但鋅含量不如田螺,硒不如大黃魚,所以鮑魚的營養價值與同類水產比,并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高。而魚翅是鯊魚、鰩魚、銀鮫魚的鰭制成,研究顯示營養價值并無特別之處,食用魚翅只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
聊完了飲食中的五大認知誤區,親,你中招了嗎?透過這些誤區,大家應該也明白了很多關于飲食的道理。其實沒有所謂最好或最壞的食物,只要是新鮮健康的食物都能提供給人體某些方面有價值的營養,而價格昂貴的奢侈食物很多可能是受飲食文化的影響才導致價格虛高,其營養價值卻未必真的就高。所以,所謂健康飲食,其實不貴、也不復雜,選擇健康新鮮的多種食材,每種都適量攝入,不挑食,但也不吃的過猛,這就是真正的健康飲食。
注:文章核心內容參考自《2016中國居民膳食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