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能手機市場風云變幻,三星手機從霸主的神壇跌落,“中華酷聯”的格局已經被“華米VO”取代,而其中的絕對新秀小米也面臨著急轉直下的危機。
作為一名三星的軟件工程師,經歷了三星智能手機在中國市場的起落。閑暇時間整理了自2011年以來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一些數據。希望從幾個維度剖析三星手機失敗的原因。
先看上面近五年來幾大品牌在中國市場銷售額的曲線圖。數據未必絕對精準但趨勢還是可以參考的。
三星自2014年急轉直下。
小米沖擊到2015年以后也出現了下降的趨勢。
華為,OPPO,VIVO均保持增長態勢,藍綠VO的增長率更高。
2014,三星錯過了什么呢?
維度1:一體機+金屬外殼。
且不說金屬+一體機是否就比塑料要強,但至少這個設計引領了目前的潮流。華為2012年的P1就采用了一體機的設計,2013年的P6采用了金屬外殼的設計。小米在2013年的小米3采用了一體機的設計,2014年的小米4使用了金屬外殼。OPPO,VIVO在2014年的R系列和X系列也都采取了金屬一體機的設計。反觀三星在2014年的旗艦產品,S5全塑料,NOTE4金屬邊框+塑料后蓋。三星最終完成了金屬+一體機的設計是在2015年的S6上。所以在這個維度上,保守的三星落后于其他的競爭對手們了。也是這種保守帶來了三星”萬年大塑料“的負口碑。
維度2:4G
2014是4G年,在其他廠商紛紛布局4G產品線的時候,三星卻在這一年產品寥寥。除旗艦產品外只有下半年才成型的A系列中端產品和GALAXY CORE Prime這個之后再也沒有后續的型號。印象比較深的是2014年初的時候,三星的4G手機只有旗艦的N9008S和N9008V,完全丟失了中低端市場。而在此之前,2013年大量開發的3G產品也對三星的庫存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維度3:產品線的定義
說到產品線的定義,三星在旗艦產品上做的是非常出色的。自2011年以來,每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各出一款旗艦。并且兩大系列型號已經深入消費者心中,這種成功經驗是中國廠商紛紛借鑒的。華為從2012年開始打造P系列和MATE系列劍指三星兩大旗艦,OPPO和VIVO也從2013年開始打造自己的系列產品。然而三星在自己的中端市場卻是在2014年才開始打造自己的A系列,2015年打造C系列。這樣的布局加之并不響亮的名字,也非常難再次深入到消費者心中。
維度4:軟件優化
自2012年起,中國幾大手機廠商開始給自己的“操作系統”起名,EMUI,MIUI,ColorOS,FuntouchOS,等等等等。且不說這些所謂的OS是不是真的對安卓操作系統優化了多少,但至少有比較好的版本管控以及宣傳效果。反觀三星,應該沒有人知道最新的手機用到了TouchWiz什么版本吧。在實際的開發中我也是有體會的,三星的UI以及系統優化是基于google的發布和三星旗艦的發布的。并沒有明確的TouchWiz版本概念。我想三星也應該樹立一下自身對安卓的優化,并且以TouchWiz的版本進行管理,拜托“軟件負優化”的罵名。
維度5:不是三星不行了,是對手太強大。
小米帶來了互聯網思維,帶來了參與感,帶來了饑餓營銷。靠著軟件的口碑和粉絲的熱情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占的一席之地。
華為作為老牌中國制造的代表,真的非??膳隆R贿呌脴s耀系列在中低端市場對抗小米等互聯網企業,一邊用P系列和MATE系列對抗三星,一邊還在將自己的旗艦產品賣向海外。從現在的數據上看,華為的目標絕非只是三星。
VO的成功是市場的成功。精準的市場定位加海量洗腦試的宣傳。作為我們這一代可能已經不能太理解,但真正的年輕用戶正在崛起,銷量說明一切。
以上的分析只是三星在中國市場的滑坡,而目前三星在國際市場仍然保持較高的份額。但中國企業這波很強。即使在國際市場,三星也需要小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