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無論是在職場還是在生活中的社交過程中,互加微信成了一種新媒體下的“互換名片”,仿佛離開了微信這種社交平臺,生活中就會少了很多交集。
有一次聯誼活動,與一個姑娘相談甚歡,于是互加了微信,晚上回家后發現她對我以前發布的朋友圈信息進行了好幾次評論和點贊,總感覺怪怪的,貌似自己的家里被人翻了一遍,雖然,公布在朋友圈的信息也并無多少隱私。于是,我便知道,她在與我加為微信好友后,應該是點開我,瀏覽了我的整個朋友圈。
對此,我并不是持有異議。成為好友,通過瀏覽朋友圈互相加深一下了解也無可厚非,只不過,對于歷史信息的評論過于突出了自己的翻看行為,略顯突兀。
在這個微信的世界里,你有沒有為了深入認識一人個而翻看TA的朋友圈呢?其實,這也算了解對方的一種途徑。
同事小雅,最近剛談了一個男朋友,在加了微信后,她瀏覽了他的朋友圈,那天,小丫頭眨著眼睛告訴我:姐,我覺得他很有生活氣息呢!每天都會有“悅跑”的更新狀態,每周末,都在自己的宿舍里做美食呢!
我鼓勵她,繼續考察考察他,看抽空嘗一下他的美食味道如何???
就這樣,小雅漸漸與這個愛做美食的小伙子熱戀起來,看來翻看朋友圈可以挖掘對方的特點呢。
因為自己的寫作群較多,微信中加了很多外地的文友,很多未曾謀面的文友,在微信上也經常有互動。
在剛加為微信好友的時候,我也會翻一下TA的朋友圈,通過翻看來衡量一下這個好友的“含金量”,有的文友朋友圈充滿正能量,分享的文章都相當有價值,這種文友我一般都會很珍惜;還有的文友上傳生活瑣碎事情較多,這種不僅是文友中有,生活中熟知的朋友也有,白天要更新N條瑣碎生活,曬孩子,曬餐飲,曬辦公桌上的植物,曬公交站上的擁擠,仿佛每個時刻都會及時曬出來,對這類微信好友,我基本上是狠狠心設成“不看他的朋友圈”了,因為如果太多自我的刷屏信息會消磨很多無效時間的。
有一次,出差在外急需打印一個文件,便在路邊找了一個打字社進去,互加了微信,把文件傳過去,打印出來。心想,與這個打字社以后基本沒有交集了,便果斷刪除了好友,因為,不想過多關注別人的朋友圈,也同時不想被陌生人關注。
朋友圈現在的功能越來越強大,可以分組可見,可以不讓對方看到,可以顯示全部的信息,也可以顯示近三天的,可以自由進行好多設置。
一切都變得那么性化,給人們提供方便,給隱私也開辟了空間。
關于隱私,其實也因人而異,有的人喜歡將自己的生活公布于眾,有的人則喜歡分享優質文章,有的人喜歡朋友圈咨詢問題,話說總是加上“萬能的朋友圈,請問……”,有的人喜歡朋友圈曬自己的成果,以求鼓勵……
每一種,都是一種生活,都是一種客觀的存在,我們可以在朋友圈里“求同存異”,互相尊重并相安無事。
老公喜歡在朋友圈記錄女兒的成長事件,但不想被太多的人翻看,于是建立了分組可見,家人和幾位朋友可以看,這樣,不僅記錄了孩子的成長軌跡,又不至于有被陌生人圍觀的尷尬,一舉兩得。
我記得有一次外出旅游,與熱情的導游小姑娘加了微信,以便有事可以聯絡,在結束旅程時,她向大家告別,說了一段很暖心的話,她說,因為職業需要,她可能會在朋友圈發很多旅游資訊,有時候是一種干擾,大家可以設置成不看她的朋友圈,但如果有旅游需求時,可以點開她的頭像翻看她的朋友圈,一定會找到想去的路線……一段話讓大家為這個善解人意的小姑娘響起了掌聲。后來,有一個周末,想來個短途旅程,我還真通過翻看她的朋友找到了自己的中意路線。
有一位年長的阿姨,我們是微信好友,但她從來不發朋友圈,我以為她平常大概不怎么用微信,有一次聚會遇見,那位阿姨熱情地說,我在朋友圈看到你買了新車,孩子上學了……小日子過得不錯!你過得好我就放心了!我當時非常感動,原來,她在默默地關注著我,并通過我在朋友圈的更新得知我的狀態。
能夠單獨翻看一下某個好友的朋友圈,也是一個溫暖的動作,至少,這個人的生活讓你關注。
還有一次,我感冒打吊針,拍了個手的特寫,矯情地發了一條“求安慰”,很多鐵桿朋友故意點贊并各種花樣評論,想必也是為了緩解我的病痛,有一個平常聯系很少的姐姐也不點贊也不評論,直接打電話問是怎么回事,后來得知是常規的感冒,才放了心。我知道,她在默默地關注著我。
如果你一切安好,TA便沉默不語,如果你有事,TA便馬上出現。
我微信里的朋友,有親人、有朋友、有文友、有陌生人,或許,他們正在翻看著我的朋友圈,我要讓自己的朋友圈充滿正能量,并保持陽光向上,對得住朋友們每一次指尖的翻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