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0日到2016年10月11日,花了兩天時間讀完《無聲告白》。
文章整體脈絡:
? ? ?莉迪亞,一個十六歲女孩兒,她死了。她是個聰明、美麗,溫順的姑娘。她有一個哈佛畢業當大學教授的爸爸(詹姆斯),一個夢想醫生的媽媽(瑪麗琳),有一個即將進入哈佛大學就讀的哥哥(內斯),還有一個特別崇拜她,很愛當她小尾巴的妹妹(漢娜)。如此完美幸福的女孩,怎么會在如此美好的年華卻死了呢?所有的人都想知道真相。每個人都在捕捉莉迪亞生活的細枝末節,生怕真相在眼皮子底下錯失。以此為主線展開,莉迪亞整個家庭,每個成員的成長線躍然紙上,莉迪亞死亡的真相也逐漸顯現——繼承父母的夢想如此艱難,父母越是關注你,對你的期望就越高,他們的關心像雪一樣不斷落到你身上,最終把你壓垮。
人物分析:
? ?詹姆斯——華裔歷史教師,莉迪亞的爸爸。性格孤僻,沒有朋友,為此內心深處渴望愛,渴望入群,渴望朋友。成長軌跡與所處環境造就了他——詹姆斯生活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黑人反對種族隔離與歧視,爭取民主權利的群眾運動。種族歧視始終是社會的主流觀點。中國國內也是戰爭不斷。詹姆斯通過冒名頂替“親人”來到美國,并且通過自己努力考入哈佛,詹姆斯是幸運的,但同時也是不幸的。他幸運地拿到了綠卡,并且躋身于常春藤盟校,但是,他不幸地得面對“與眾不同”,他窮其一生都在假裝“普通”,都在渴望得到白人的認可與愛。當遇到白人女孩瑪麗琳投懷送抱時,他覺得自己簡直像在做夢,即使他們相守在一起時,他也習慣了擔驚受怕,害怕瑪麗琳就像突然闖進他的生活一樣突然消失。在面對他偏愛的莉迪亞時,他向她傳遞的價值觀是“學校不是生活的全部,它并沒有友情或者愛情重要”。
? ? 瑪麗琳——美國白人,家庭主婦,莉迪亞母親,夢想成為一名醫生,因結婚生孩子而不了了之。她不要成為母親那樣的人——懦弱,狹隘,努力做好家庭主婦,一心取悅丈夫 ,卻仍然遭丈夫拋棄。瑪麗琳不愿意成為母親那樣的人(母親那樣的人,是美國社會當時大部分女人的真實寫照),“做醫生是她想象得到的最能與母親的生活方式拉開距離的職業”,她想要與眾不同,想要別人對她刮目相看,但是反諷的是她其實很普通,“她能夠完美地融入人群,因為她看上去是那么的普通和自然”。她一直在努力做標新立異的事情,努力抗爭想和男生一起上手工課卻只能去參加女生的家政課,在輟學之前她總是優秀的,“在成績單上,只有一個字母‘A’”。但最終上的仍然是拉德克里夫學院一所傳統的女子學院。她的母親雖很高興,卻仍無法擺脫依附于男人的想法,對她說“你知道,你會遇到很多優秀的哈佛男人。”她討厭母親的理念,卻仍然像中了母親的魔咒一般,嫁給了詹姆斯。他們結婚了,詹姆斯沒能留到哈佛教書,瑪麗琳懷孕,不得不中途輟學,醫生的夢想就此擱淺。從此,他們過上了不溫不火的家庭生活,一直到瑪麗琳的母親去世了,她回顧自己的人生,自己竟然過著自己一直厭惡的生活——準備早飯、午飯、晚飯,她一直做的就是她母親那樣的人。她再次反抗命運——我絕不能像她那樣。瑪麗琳選擇了不辭而別,逃離熟悉的一切,再次重拾夢想,努力完成學業,去成為醫生。但是她早已被瑣碎的生活所淹沒再也無心學習了。她發現自己又懷孕了,她的舊生活——舒適溫暖,但壓抑憋悶——正試圖把她重新拉回它的懷抱,她的宏偉計劃、畢生追求就這樣黯然消散了。她回到了那個她無數次想要逃離的地方。然后,她在女兒莉迪亞身上看到了曙光——自己雖然趕不上了,但是莉迪亞還來得及,她要幫助莉迪亞實現她的目標,就這樣,她的人生意義又一次重新定義,她的激情將要努力在莉迪亞身上綻放。
內斯(哥哥)——即將入讀哈佛大學,莉迪亞哥哥。他與莉迪亞一樣的是他們同是這個小地方唯一的黃種人,他理解妹妹的孤單,但是她又嫉妒妹妹的被偏愛,只有他在傾聽妹妹的心聲,他不得不一直在幫妹妹解圍,他感到這些讓他失去平衡,他一直承擔著妹妹的重量,感到窒息,他一方面想擺脫妹妹依靠,另一方面他又本能般地去保護她。他氣惱于同齡人對他的戲弄,他要忍受父親對于其他人的莫名其妙的忍讓,對母親毫無底線的妥協,對他神經質的討厭,他無法理解母親對妹妹莉迪亞的權傾關注。所以,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逃離這個家。
? ?漢娜(妹妹)——十歲的小姑娘。敏感、善于察言觀色,她很幸運沒有經歷母親的突然失蹤,但是她同時也是不幸的,她在家庭這個宇宙中一直處于被忽視的位置。她一直渴望愛,來自爸爸、媽媽、哥哥、姐姐,任何人的愛。她像一條饑餓的狗,不停地翕動鼻孔,捕捉著哪怕是最微弱的食物香氣。她甚至在得知姐姐死后,想到的是將要取代姐姐在家庭中的位置,擁有餐桌上最好的位置,父親會給她講笑話,哥哥向他傾吐秘密,也能得到母親最燦爛的微笑。
? ?杰克——鄰居。他是學校有名的風流人物,他和許許多多的女孩有過交集。“人人都了解杰克”其實人人都不了解杰克。哥哥內斯特別討厭的人,為了引起哥哥對自己的關注,莉迪亞故意接近杰克,才發現杰克身上一切的標簽只是為了隱藏最真實的自己。他一直在對內斯無聲告白。杰克也許是在泳池初次見面的時候變愛上了內斯。
莉迪亞——高一學生,承載母親和父親的愿望,上著高二的物理課。她一直活在恐懼中,她害怕媽媽再次消失,父親再次崩潰,全家再次瓦解。為此,她努力迎合母親,她將母親所有的心愿都變成她的承諾。她沒有了自我,她活著全部的信念就是希望爸爸媽媽開心。她希望自己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勇敢地對爸爸媽媽說“不”,她想變成一個獨立又勇敢自強的女孩,能告訴哥哥“即使你走了也沒關系,她會沒事的,他不必在為她負責,不必擔心”。但是,事實是,她知道自己始終做不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媽媽像雪片一樣不斷堆積的、期望她成績優秀當上女醫生的期待,父親李對她融入人群、有好多朋友的的期望一直壓的她無法喘息,唯一知心的哥哥內斯即將脫離這個搖搖欲墜的家,而且變得越來越冷漠。漢娜和杰克沒有能理解她,給予她想要的關愛。她選擇了以夢幻般地方式去重生——自殺。
感悟:
? ? ?書中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每個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無法喘息,卻始終不敢也不愿意探出頭去深深呼吸一口干凈的空氣。每個人都有無盡的煩惱和痛苦,看似大家聚在一起是為了相互取暖,但是,事實是,大家各懷心事,大家都在做著看似為別人好,卻其實是利己之事,每個人都想要擺脫既有的一切,卻又被命運之手深深地拖拽著無法動彈。所有人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可惜最后我們卻不斷地迷失了自我。
? ? ? ? 我們都想擺脫原生家庭的種種羈絆與束縛,但我們卻始終走不出原生家庭對我們根深蒂固的影響。想到了太姥姥,姥姥,媽媽。太姥姥是在富農家當童養媳,嫁給了比自己大十幾歲的丈夫,沒有生下小孩,抱養了姐姐家三兒子(姥爺),一輩子爭強好勝,想要掌控一切。姥姥生活在一個比較貧困的家庭,漂亮,溫柔,大字不識一個,嫁給了獨生子——姥爺,從此不分晝夜,伺候丈夫,伺候公婆,伺候兒女,生育七個子女,逆來順受。媽媽長相漂亮、出生又好,從小嬌生慣養,吃不得苦頭。小時候每次遇到麻煩,總有太姥姥出面幫忙擺平,從小到大都有一個堅強而高大的父親為自己遮風擋雨。為了幫女兒獲得上高中的推薦名額,姥爺不知道跑了多少路,求了多少人,但是,最后仍是錯失了機會,但是,姥爺不想讓自己的掌上明珠像村里的其他女孩子一樣洗衣做飯、種地生娃,他要幫自己的女兒找到一條出路,一次次向別人低頭求情,最后終于給媽媽找了一份在衛生院的工作。就是這么一個嬌生慣養的姑娘,卻嫁給了一窮二白,而且似乎滿身都是缺點的父親——隨遇而安,不與人爭,不思進取,膽小懦弱……但是這個男人卻是媽媽千挑萬選選定的,媽媽本以為這個男人依然可以像曾經父親那樣幫自己遮風擋雨、破關斬將,但是,這個男人卻不是父親。面對困難時,他大多數時候選擇沉默或者逃避,為此,這一場充滿期待的婚姻被一次次失望、再失望而撕裂的滿目蒼夷,這個生活在童話中的姑娘,她的童話夢碎了一地。這個姑娘將希望寄托在女兒身上,她將童話夢重新編制到女兒的未來,她戰戰兢兢地挺起胸膛,鼓起勇氣,與一個個困難做斗爭,雖然每一次她都覺得自己要從此倒下了,但是她覺得奇跡般地,她挺過來了,這個女孩才學著漸漸長大。如她所愿,她的兩個孩子都想她期待的那樣考上了理想的大學,找到了理想的工作。每每別人用異樣的眼神審視她的婚姻時,她都會挺起驕傲的頭顱并說起她的女兒.......
? ? ? 曾看到一段話,“婚姻最大的魅力其實在于讓人探索兩個沒有血緣關系的人究竟能達成多么深度的鏈接,在一段有營養的婚姻中,最堅韌的紐帶不是愛情,而是兼顧和諧的精神世界,因為愛情遲早會在日復一日的熟悉中變得平淡,但是深植于內心的認同感才是最珍貴的,并且無法替代”。我們每個人都要受到婚姻的影響——祖輩婚姻、父輩婚姻、自我婚姻,我們無法逃脫地被拴在這個嚴絲合縫的網里,我們有時候不能掙脫,有時候不敢掙脫,因為你不僅僅是你自己,你也是別人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