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本書叫《原則》,這一本書風靡了全球。他是橋水基金的創始人,瑞·達里奧,總結了這么多年生活和工作的經驗,匯編成了原則。
看后有所感想,我們也可以在平時的生活和工作中總結出適合自己個人的經驗,稱之為原則。今天開始寫這個系列。
1.沒有所謂的萬事俱備!
平時我們準備做一件事情,進行一個項目,完成一項工作,我們都希望能夠擠出一整塊的時間去思索、安排、規劃,以達到更好的預期或者目的。但是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條件是很少的。因為成年后的生活是被切割成碎片,而且注意力也是被分散的。
以前我總是希望,等到晚上空了的時候,拿出兩三個小時來進行一個規劃,看書或者寫作,但最后總是發現不了了之。
正確的做法是在你收集足夠信息的前提下進行一個規劃,然后有空閑的時間就可以拿出來做。今天做0.1%,明天做0.5%,慢慢的,2~3周就可以把這個事情做完。而不是想著一整塊的時間去做,卻拖了幾個月都沒有完成。
當然這種的事主要適用于平時那種不緊急,但是重要的事情,如果碰到緊急又重要的,當然就是NO.1,首先要去處理。
2.優先原則。
平時無論你的生活,工作,還是長遠的目標,都會有一項是核心并且是最重要的。雖然我們平時聚焦都是短暫而又要緊的事情,但是這個長遠卻不緊急的事情才是你人生價值觀核心的一個體現。
我們不禁每天要反思一下,為了這個目標,到底花了多少時間?
如果你想成為一個作家,你不可能說今天或者明天寫兩個文章,就成了人盡皆知的作家。不會的!你想的是每天你花一個小時還是兩個小時去鉆研和琢磨寫作的技巧,慢慢的水到渠成,積少成多。
你想學會理財的知識,去報一個培訓班是可以的。但只能作為一個入門的級別。每天你仍然要抽出一個時間來進行一個學習歸納,并且得出自己的心得體會,最終形成自己的一個理論體系。以不變應萬變才是關鍵,別人嚼好的食物自己吃是永遠長不大的。
很多人為什么會有一個間斷性的熱血,打了雞血做事情?想健身了,堅持一個月又放松了。想寫作了,堅持一個月又放棄了。想學游泳了,進去撲騰兩下不游了。
后期大部分放棄的原因是什么?第1個是沒有動力了,第2個突然覺得迷茫了。關鍵的原因就是你的核心目標不明確。
順便說一句,這篇文章就是我用零碎時間口述寫出來的。
道理大家都知道,關鍵的是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