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中秋節,圓月高掛。
今晚,在國家大劇院小劇場,“花好· 樂緣:五行之行民樂未來大師音樂會”伴我度過了更圓的一個夜晚。
“未來大師音樂會”是上海半度音樂籌資、發起和運行的項目,該項目兩年一期,每期選擇五名優秀青年民樂演奏家,用創造性的概念為每人制作音樂專輯一張、微電影一部、紀錄短片一部、個人相冊一本,并舉辦全國巡演。當晚的演出,即為本期“民樂未來大師”的第四場全國巡演。
五位演奏家分別為水之智——古箏演奏家劉樂,木之秀——中阮演奏家陳素敏,火之麗——古箏演奏家伍洋,土之誠——琵琶演奏家李佳,金之清——笛子演奏家范臨風,另有一位十一歲的中阮小演奏家周世鴻。
全場沒有主持人,沒有報幕。舞臺上沒有任何文字,只有四盞頂燈,持續從頭亮到尾。
上半場,“五行”“各行其事”,音發五色。五位青年演奏家每人一首獨奏,技藝精湛,個人實力充分展現。曲目有傳統名曲,如笛子獨奏曲《鷓鴣飛》,也有新創作品,如劉樂創作的古箏獨奏《今夕》。
下一半場,呈現出“五行”之“相合相克”之道,均為重奏、合奏。有琵琶、古箏二重奏《春江花月夜》,笛子、古箏二重奏《歡沁》,古箏二重奏《漁舟唱晚》,還有中阮二重奏《異想天開》與合奏《三六》。
范臨風一曲《鷓鴣飛》,我靜坐閉眼聽聲,循環換氣而形成的綿長音流,繪出了一副鷓鴣時高時低、時近時遠的水墨畫,其氣息控制之好,非高手莫能為。
劉樂彈箏,早已經見過幾次,其眉、眼、頭、頸、身動作之大、之美,可列古箏“動作派”之首。當然,與近年來哈薩克斯坦傳入中國的冬不拉表演的動作相比,還是有漢族人天生的不足。雖欲“聽箏”,但動作太吸引人,還是“觀箏”吧——劉樂高音區的音色極好,自己既是作曲、又是演奏,駕輕就熟,一氣呵成。
李佳跟隨琵琶大師劉德海學習多年,是今晚唯一獲得博士文憑的青年演奏家,也是中國第一位琵琶專業的博士學位獲得者。李佳演奏規范,嫻熟,《二泉映月》也是自己改編自阿炳的同名二胡曲,還是阿炳的同鄉,琴聲中傳出的認真和對江南音樂的理解,都區別于北方人演奏《二泉映月》。劉星很看好他的演奏,但我始終覺得李佳的演奏中透出的“研究味”濃于“表演味”。
伍洋表演大氣,臺風英姿颯爽,曲目為著名作曲家秦文琛的作品《太陽的影子4》。前半段音樂如點描,或者就如一團一團的墨團,聲音的收放控制很多。后半段探索新音色,琴弓拉古箏琴弦 ——還可以聽下去。再后來,用硬幣(假如我沒看錯的話)刮琴弦,我馬上想起了三種難聽聲音——刮鍋、驢叫、貓交配,每刮一下,我都得咬一下牙,顯然發現周圍人有人捂耳朵。恕我個人偏食,這樣的現代作品,實在是考驗我的忍耐力!
上半場最后一曲是新加坡中阮青年演奏家陳素敏帶來的《中阮第二協奏曲》(劉星作曲)第一樂章,這個曲子就是她與香港中樂團合作完成世界首演的,我也看過錄像,技術、處理都沒有問題。但前三個音出來,怎么沒激情,而且似乎有點不自信,進入快板段落之后,很流暢。后來問劉星,你的學生還怯場嗎?
”下午彩排時,發現空調聲極大,而且這個廳音響不好。陳素敏說彈曲子很吃力,一個曲子彈下來,滿頭都是汗“。
上半場只感覺到每個獨奏的聲音都有點欠,讓人覺得”聽不飽“,經劉星提醒,下半場時我特別注意了一下空調問題,果然像在下雨,尤其是樂器聲音較輕的段落,簡值就像在雨棚里演奏。堂堂國家大劇院的音樂廳,竟然聲音不好,而且連個空調的噪聲都無法解決——大劇院呀,大劇院,你真大!
下半場有合奏,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中阮二重奏的小演奏家周世鴻——鎮定自若——鎮定的如朱曉梅彈巴赫,小姑娘長頭發垂在中阮音孔旁,但演奏準確、規范,毫無影響。最后一曲五位青年演奏家合奏《三六》,這是江南絲竹的名曲,經劉星之手改編,效果很好,前面的音響都不好,這一曲因為有五件樂器,音量喂足了耳朵,才舒服起來,但這是最后一曲。
曲終,鞠躬,周世鴻上臺與其他五位演奏家謝幕,工作人員送花,亮燈。
大家從座位上起立,我后排有人脫口而出:
這才是真正的音樂會,沒有一句話
——音樂不需要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