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距離辭職已經有25天的時間,宅了25天,除回家補辦身份證以及去幾次圖書館之外,其余時間都宅在了住處,包括回家的幾天,除了去縣公安局補辦證件外,都在家里宅著,而且還跟爸媽吵了一架回來的,現在想想自己八成是宅成神經質間歇性發作癥(此癥是自己想到的名字)了。如果我是我爸媽,就把我屁股打開花。
回歸正題,宅,這件事。仔細回想,我的宅大概是從大學期間正式開始的。依稀記得小學時期,尤其是一二年級的時候,每個周末早早寫完作業,只為了能跟小伙伴們東奔西跑去玩耍,我們一起玩“寫大字”、捉迷藏、警察捉小偷、老鷹捉小雞、123木頭人...好多好玩的游戲。我們還會自己制作玩具,從家里找出線繩把廢舊塑料袋的兩個提手綁在一起,然后牽起線繩的一段開始隨風奔跑,塑料袋就會飛起來,五顏六色的,我們會比誰的塑料袋飛得高,那時候風箏對我們來說有點貴,這些隨風起舞被我們牽動的塑料袋就是我們自制的“風箏”了,我們特別喜歡放飛自制的“風箏”,而且樂此不疲,如果放到現在,這種玩法恐怕會被路人指指點點,會被看作是傻孩子。時代在變遷,快樂的方式也不一樣了,不知道現在周末被排滿各種課程的孩子們是否擁有我們那時的快樂。
現在想想,跟小伙伴一起毫無顧忌快樂玩耍的暢快感覺,唯有那個年紀那個時代才會有的吧。現在的我們長大了,我們踏入社會了,工作了,不斷被家人被上司被同事告知要成熟了,大人就應該有大人的模樣,不能再像小孩子一樣。于是我們時刻警醒著自己,不要做出太幼稚的行為,不能有太幼稚的想法,做事情要像個大人,要成熟。一年又一年,我們好像變得成熟了,但發現快樂也越來越少了。忙忙碌碌一周,好不容易可以休班,本應該好好放松一下,好好去嗨,但發現找不到人可以一起...來到陌生的城市,沒有同學,沒有朋友,半道加入公司,周圍的同事早就已經各成“組合”,想真切融入,卻總覺得別扭,于是變成了在公司時的其樂融融,回到住處時的孤獨悲傷。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感覺,明明感到孤獨卻不愿去參加一些聚會,越是不愿意出門,越是感到孤獨,越是孤獨越不愿意出門,形成了這樣的一個惡性循環。即使會跟之前的同事們一起去吃燒烤,但飯桌上就是大家一起吐槽公司里的事情,然后酒足飯飽,各回各家。回到住的地方,回到自己的小角落,窗外是小區里闌珊燈火,看到對面的樓上有一戶人家,一家三口還有一只可愛狗狗在陽臺上,拉下白色紗簾,享受燭光晚餐,多么美好,多么溫馨。想到自己小時候,也是夏季的夜晚,跟爸爸媽媽一起坐在門外,擺上一個簡易小餐桌,端上一盤美味的土豆絲炒肉,吃著好香,一下可以吃上兩個大饅頭,爸爸媽媽會把瘦肉夾到我的碗里,讓我多吃點,(這也是我現在長了一個大胖臉的緣故),那時感覺好幸福,飯菜好香。而現在呢,住的地方沒有廚房,只有簡易小鍋,吃著泡面,望著窗外的闌珊,一陣酸楚。
晚上總是告誡自己要早睡,卻總是在臨睡前刷朋友圈,刷微博,直到凌晨一兩點,眼睛睜不開了,第二天醒來發現手里還握著手機,于是心里罵自己又慢性自殺了一晚(某研究證明,睡覺時手機在枕頭下等于慢性自殺)。實際上,我們晚睡總是不希望這一天就這樣過去,想抓住這一天的尾巴,不舍這一天,但我們是抓不住的,我們是在消耗第二天的時間與精力,道理誰都明白,可是因為孤獨,晚上十一二點心靈最脆弱的時候通過朋友圈跟微博給自己以慰藉,告訴自己還沒有脫離周圍。第二天醒來已是十點以后,心里罵自己真懶,然后拿起手機刷一遍朋友圈,刷到昨晚最后看到的位置,然后想把昨晚睡著沒來得及發出去的略帶憂傷的孤獨傾訴的文字再次發送,點發送的手指停頓了,最后選擇了取消不保存。
在招聘網站看著各式各樣的工作,看著各式各樣的薪資,眼花繚亂,無從選擇。想給自己時間,沉淀下來,能想明白盤算清楚自己究竟想要走哪個方向,可是看著癟癟的錢包,一聲長嘆。“叮咚”,小C微信:“今天晚上大家一起去吃小龍蝦,吃完以后去K歌。”再次瞥一眼癟癟的錢包,微信回復:“今天有事,參加不了了,抱歉..” 一陣酸澀。晚上臨睡前刷朋友圈,看到同事們吃著誘人的麻小,KTV閃耀的燈光映著每個人微醺后的面龐。一聲嘆息,右手拇指點贊,敲下一句話:“好棒啊!如果不是提前安排好的事情就跟大家一起去啦!” 發送,停頓,刪除。返回聊天界面,未讀消息0。
時間久了,微信朋友圈越來越多華麗的狀態,但微信里可以聊煩惱解憂愁的卻越來越少。相比之下,不看手機,安靜讀一會書,寫一些字反而感覺到比較舒服。
迷茫時候,因為孤獨,而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