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了一些談論讀書方法的文章,不同的文章作者有著不同的閱讀習慣,但是談及讀書的高階方法,所有的回答都指向了同一件事情——寫作。
零碎化——現代人的信息困境
閱讀與寫作常被描述為輸入與輸出,相較而言,輸入易而輸出難。然而在現實中,要想很好地做到較為容易的輸入這一點都頗為困難。
早在上世紀就有人提出“知識爆炸”的概念,記得本科大學的圖書館墻壁上就有一副描述知識爆炸的浮雕,爆炸的后果是無數的碎片——知識碎片,信息碎片,以及由它們進一步切割出來的時間碎片。
在電腦、智能手機這樣的信息終端盛行的時代,零碎的信息交互方式造就了人們零碎的生活方式。深度輸入所依賴的連續的注意力被不斷地干擾破壞,在這樣的環境中,想沉下心來安靜地讀一本書真的要比想象的艱難。
閱讀尚且如此,對注意力有更高要求的寫作,自然更為艱難。
要想改變這種局面,我們首先要學會主動地與外界“斷線”。我始終覺得,每個人都需要一些獨處的時間,不受外界干擾,用來學習、自我思考和沉淀。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但也是一種有自主意識的動物,我們并不需要每時每刻都與外界保持聯系,定期地“斷線”是很有必要的。
在此基礎上,我們還要想辦法提升閱讀的效率,而最有效的一種方法,就是寫作。
處理信息的強大“生產線”——寫作的效用
知識信息的價值不在于其數量,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甚至不在于其表面的信息內容,而在于大腦經過深度處理,賦予它們全新的結構體系之后形成的一種復合體,它能夠反過來提升大腦的工作能力。在我看來,這種復合體頗類似于庫恩的“范式”。
互聯網誕生之前,人們接觸到的信息遠遠少于現代,然而這絲毫不妨礙無數偉大作品的誕生,那些構建了強大“范式”的作者擁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
一味地講求數量就像在一堆礦石中不斷地加入另一堆礦石,加到最后,也還是一堆礦石。然而,只要經過熔爐的冶煉,經過生產線的鍛造、塑形和組裝,這些礦石就能成為強有力的工具,助我們開拓新的世界,反過來又能改進生產線。
閱讀帶來素材的積累,而寫作則是一條強大的生產線,它幫你篩選素材,熔煉,重塑,輸出,制造工具,最終改進自身。閱讀是一個開始,寫作是另一個開始。
開始寫作,不要想太多
許多人覺得,既然寫文章,就要講究一些標準——邏輯性,思想性,“干貨”,內涵等等。但是實際上,為了發揮寫作的“生產線”作用,這些標準并非必須遵循的硬性要求。
寫作的過程,本身就有意義。在寫作的初始階段,放下那些條條框框,實實在在地動手開始寫,比什么都重要。至于寫出什么層次的內容和思想,反而不那么重要。
當你對想要表達的東西僅有一種模糊的感覺,一些零碎的思緒,那就先把所有能想到的東西全都擺出來,然后再慢慢組裝吧,這也不失為一種可行的寫作方式。
就讓我們以初學者的姿態,毫無壓力地開始寫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