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AlphaGo擊敗天才圍棋少年柯潔的事情還沒過去多久,新版本AlphaGoZero再一次顛覆了人類的想象——這幾天,僅僅通過40天的訓練,AlphaGoZero就擊敗了當初擊敗柯潔的版本,人類智力極限追逐機器的距離更加遙不可及了,關于人工智能危機的話題也再一次被提起。
什么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一詞最初是在1956年被人提出的,從那以后,研究者們發展了眾多理論和原理,人工智能的概念也隨之擴展。現階段人工智能被定義為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
人工智能是一門爭議非常大的學科,因為人工都可以理解,即人造,但智能一次的爭議永遠無法解決,因為機器的智能程度始終在不斷提高,甚至到了人類足以正視的地步。
但比起人工智能的定義,人類更關注的是人工智能引起的勞動力改革浪潮——絕大部分傳統的重復勞動型崗位都必然漸漸被取代,隨著大機器生產時代的來臨,對企業來說,無限接近于0的邊際成本將遠遠勝過雇傭一個你或我合算。
換句清晰的話說——明天讓你失業的不是職場競爭,而是冰冷的機器。
失業浪潮來了么?
很多人在擔心由人工智能導致的失業浪潮時,卻沒意識到我們已經處在其中了。
今年9月,我的一位在外企的程序員同學選擇了離職,原因時所有程序框架都已經錄入標準數據庫,他們只需要不斷讓機器選擇適合的框架,然后再調整細節就可以了,這導致了他已經很久沒有在實踐之中學習到新的理論了,他坦言這十分可怕,寫代碼這一曾經被視作互聯網時代的“鐵飯碗”,正迅速被機器取代。
谷歌也在幾年前就信誓旦旦的預測過:人工智能將使全球幾千萬人迅速失業。然而幾千萬仍然是一個樂觀的預測,僅僅2015年一年,中國就有10萬余金融基礎崗位被機器取代,銀行更是被普遍認為將在未來徹底被機器取代。
花旗認為,銀行各流程都將被機器取代
如果你還聽說過餐廳機器人、防火機器人、無人便利店、居民樓自動物流系統等等詞匯,就會知道連服務員、消防員、售貨員、快遞員這些大基數的崗位未來都可能削減過半。
我們需要“束手就擒”么?
對人工智能的擔憂是杞人憂天么?并不是,辦公室的白領群體并沒意識到這一點,是因為他們沒有機會見證到港口自動物流系統讓多少苦力工人下崗的殘酷。
然而我們需要正視生產關系變革是時代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面對這一切,憂慮是沒有用的,只有行動才能賦予處于被取代邊緣的崗位一戰之力。
舊崗位的淘汰意味著新崗位的誕生
珍妮紡織機的出現讓傳統紡織幾乎崩潰,但卻催生了操作工、維修工、人等新生崗位;眼下的人工簽證窗口數量銳減,自動化辦理機器增加,但也相對增加了必須熟悉機器流程的用戶服務員。
舊崗位被淘汰新崗位就會誕生,如果能在你舊崗位的經驗基礎上,迅速通過機器理解新的工作要求,就依然占據著引入機器后的選擇主動權。
核心競爭力將由勞動能力轉為創意能力
機器可以理解數字,但卻不能理解情緒,最顯著的莫過于筆者所經歷的,在危機公關領域,除了某些按照設定好的程度機器自動刷貼、刪帖、重復評論等,至今為止在面對大型危機公關時,仍然必須集體討論應對策略,因為至今為止沒有任何機器能梳理清楚薛之謙與李雨桐的故事并為任何一方做出合理的公關策劃。
對企業中高層來說更是如此,輔助決策軟件只能通過數據提供決策判斷的參考意見,臨場的膽識、靈感的創意、情感的共通這些能力仍是短期機器不能取代我們的。
歷史告訴我們,變革是階段性的
自動物流取代配送工人,政府會分批次引入新技術,先解決好失業問題再擴大技術引進,勞工沖突也會阻礙企業大批量投入機器人的速度,
從農耕到工業,從工業到互聯網,從互聯網到智能,每一次變革的歷史都是階段性的,人類會有意識的放慢人工智能取代舊崗位的速度,提供給我們追趕新時代的時間。
所以,我們無需放大技術進步對人類的危害性,但也不能忽視人類作為發明技術主體的支配權,在理智與冷靜中不斷提升自我無法被機器取代的思維能力
機器不會毀掉所有的崗位,只有自暴自棄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