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高中畢業25周年聚會在老家縣城舉行。很難得的是,全班50人,到了38人,算是比較齊整的一次聚會了。沒到的同學中,一部分定居國外,一部分受困于工作或家庭,還有一個,已經因病去世了。
老同學見面,最愛聊的依然是青蔥歲月的趣事、糗事,有些梗被拋了無數次,再聽還是止不住狂笑。在彼此的心中,我們仿佛從未老去。但殘酷的事實是:
愿你出走半生,歸來已是中年。
越來越高的發際線、越來越有規模的肚腩、越來越混沌的眼睛、越來越深的皺紋……
初衰的外表對應著滄桑的內心,我們是一群中年人。回首畢業后各自走過的路,每個人都可以大書特書。
? ? ? ? ? ? ? ? ? ? ? ? ? ? ? ? ? ? 1
同學中有三分之一留在老家的縣城,三分之二留在省會城市或者國外。暫且將他們分為留守派和出走派,從以下從幾個方面梳理下他們的現狀:
一、工作
留守派們在縣城的職業有:中學老師、電視臺攝像、醫院醫生、人勞局干部……,他們都是愛崗敬業的模范,一個崗位一呆就是二十年。
出走派們的職業有:律師、法官、檢察官、私企老總、銀行高管、國企中層、政府官員、證券公司經理……,還有全職媽媽。職業還呈現一定的流動性,比如曾經的法官辭職做了律師事務所的合伙人;比如某支行行長四年內跳槽了三家股份制銀行;比如某老總從實業轉型到了房地產……
二、婚姻
留守派們結婚普遍偏早,年齡在二十五左右,男女差別不大,目前沒有人離婚。其配偶都是一個縣城。
出走派們初婚年齡在二十八至三十左右,三人離婚,二婚年齡在三十五左右,還有一人至今未婚。其配偶多為省內不同地市。
三、子女
留守派們在二胎政策出臺前,利用各種明的暗的辦法,已育有二至三個孩子,最大的已經上大二,最小的也上了初一。
出走派中有五個男生響應了政策,育有二胎,皆為“老夫少妻”模式,兩個女生育有二胎,皆為全職媽媽。最大的孩子上高中,最小的才七個月。
我高中同學的現狀,可以作為一個樣本,是中國無數個留守派和出走派的縮影。
? ? ? ? ? ? ? ? ? ? ? ? ? ? ? ? ? ? 2
出走派王同學的一天。
6:00,手機鬧鐘聲刺破了清晨的靜謐。
出走派王同學掙扎著起床了,身邊的老公打著疲憊的鼾聲繼續酣睡。她沒顧得上梳洗,直奔廚房,先熱上牛奶煮上雞蛋,再把今晚要吃的牛排倒入電燉盅里,洗好米下到電飯煲里,預約定時。再洗好青菜,包上保鮮膜。
6:30,王同學把老公踹醒,把上五年級的兒子拍醒,一家三口緊緊湊湊地洗漱、穿衣、吃早餐。
6:50,老公開車,載著王同學和兒子出門了,所幸早高峰還沒到。王同學在車里快速地描眉、搽粉底液、涂口紅。
7:10,到了兒子學校門口。看著兒子蹦蹦跳跳地踏進省級重點小學的門,王同學拍著老公的肩膀,感慨道:老公,我們的學區房買對了。
7:30,王同學在地鐵口替下了老公,他的公司在城市另一頭的創業園,坐地鐵更快更順暢。
8:00,王同學準時出現在辦公室,她現在是公司新上馬項目的負責人,底下管了十五個年輕人,不是清華就是人大,個個精力充沛,虎視眈眈她的位子。她只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去。
12:30,王同學終于忙完了,點的外賣已經放涼了。她扒拉了幾口,毫無食欲,掏出手機給在托管機構寄午的兒子打了個電話。
13:00,她靠著辦公室的椅子,不知不覺睡著了,不過迷糊了十五分鐘,仿佛睡了一個世紀。她突然驚醒,下午還有一個重要的協調會,連忙坐將起來,把資料翻了又翻,準備會上提出方案。
16:00,王同學接到明天去成都出差的任務,她的思緒頓時亂了:出差的十天,家里怎么辦?婆婆不是個善茬,幾個月前開撕的情景歷歷在目,好不容易請走,可不敢再招回來。思來想去,她厚著臉皮給在老家的媽媽打電話。畢竟是親媽,一口就答應明天坐動車過來應急。放下電話,王同學滿心愧疚。自己畢業后定居省城,離老家不過四百多公里,可每年回老家次數屈指可數。爸媽七十多歲,身體不大好,在電話里卻從來只報喜不報憂。前三年,為了讓兒子能上省屬重點小學,她將130平米的三居室,置換成80平米的二居室學區房,還申請了五年的房貸做補充。房子小了,接爸媽來一起生活的想法就變得不現實。想著沒法盡孝還要勞累父母,她長嘆一聲,定定看著窗外的霧霾。
18:00,她開車從學校旁的托管機構接上了兒子。兒子下午四點半放學,在托管機構里已經寫完了大部分作業。正長身體的時候,一路喊餓,只能先啃一個面包充饑。
18:30,穿過擁擠的車海,總算到家了。兒子趁她做飯的功夫,開始練習鋼琴。感謝現代廚房電器的發明,飯已煮好,湯已煲好,抄道青菜
留守派們的小日子從容悠閑。
吃的是家鄉味,喝的是家鄉水,睡的是家鄉人。
單位與家最遠就是騎個電動車十幾分鐘的路程。上班中途,可以溜出去買個菜。下午下班,接娃~做飯~吃飯~洗刷一氣呵成。此時,夕陽余暉剛剛散去,華燈初上,一家人正好就著涼風去江邊散步,去廣場跳舞,去草地遛狗。
出門十步能遇見一熟人,隨時可以停下來拉拉家常。辦事有困難,多打幾個電話,總能找到關系,走個后門。
出走派們在大城市生活,各項成本都高:
時間成本高---家的功能對他們而言類似旅行者住的酒店。清晨迎著朝霞出門,夜晚披著月色回家。普遍的城市交通擁堵,造成了每天最少要花兩到三小時奔波在家和單位之間,消耗了大量的業余時間。
生活成本高---高房價高物價成為抬高生活成本的主推手。
教育成本高---想讓孩子上重點幼兒園、重點初中、重點高中
內容簡介:我們跋山涉水穿越紅塵,抵達的不是遠方,而是內心最初出發的地方。飽經的風霜,歷練的人事,都是生命里溫柔的灌溉。
北京打拼,故鄉和家之于我們這樣漂泊在都市的人來講,既熟悉又陌生。陌生的就是,如果不提起它,我也甚至可以經常忘記我曾經時刻擁有著它。熟悉的是因為,我們不管在哪里都會記住它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