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書,就像一棟好房子,每個房間都擁有一定的獨立性,有自己的室內架構,并和其他的房間緊密連接著。最好的書都有最精巧、睿智的架構,你必須在分析閱讀的過程中找出這個架構。”
這篇文章當真拖延了很久,在做足了功課,擬好了寫作大綱之后,卻始終不知道如何開篇,而上周又剛好出差,行程緊湊,實在沒能靜下心思將它寫完。
在我所經歷的閱讀體驗中,讀書真的是一件既抽象、復雜又沒有程序、章法的腦力活動,想把一本書讀完、讀懂、讀明白,當真挺難。我總是在想,如果能有一套操作指南,就像教做飯的APP告訴我該如何一步一步完成烹飪那樣,告訴我該怎么讀好一本書就好了。
在讀過了一些教授閱讀技巧的書籍、文章之后,我對讀書的方法有了新的認識。經過整理、篩選,我僅保留了一些自認為重要且必要的方法,總結如下,共大家分享,也希望各位愛讀書的朋友們多提意見,予以完善。
總的說來,閱讀一本書是一項系統工程,大體可分為三個步驟——“快速閱讀”、“分析閱讀”、“撰寫書評”。“快速閱讀”強調短時間內讀完,“分析閱讀”強調完整、深入,而“撰寫書評”則看重的是客觀、公正。
一、快速閱讀
雖說目前唱衰實體書的聲音越來越大,可每年各大出版社出的書實在不少,傾盡一生,能讀完、讀懂其中的一小部分好書,就已經很不錯了。這其中,也并不是所有的書都值得我們花費時間、氣力來仔細閱讀。
所以,當我們拿到一本書的時候,首先要完成的工作就是確定這本書大概在講什么?這本書值不值得我們花時間去讀?這兩個問題就決定了快速閱讀的核心就是“快”,要在有限的時間一口氣把整本書讀完。
我的讀書速度總是快不起來。仔細想想,問題就出在“逗留與倒退”上。我一直習慣“半出聲”式的閱讀,用這種方法讀一行字的時候,會不自然的考慮語氣和斷句什么的,總會停頓那么幾下。眼睛在閱讀的過程中也會出現倒退,甚至串行的情況,特別是一些大部頭的書,真叫人昏昏入睡。
在我嘗試用“手指滑動引導目光”的方式進行閱讀之后,我發現速度確實比以前快了不少。強迫目光跟著手指在字里行間快速的移動,還能讓我集中精力,不至于讀著讀著就走神了。
接下來再說說快速閱讀的步驟和一些小竅門。
拿到一本書,我們會發現,可看的地方太多了,精彩的內容簡直是一種難以抗拒的誘惑,倘若這個時候胡子眉毛一把抓,那肯定是達不到“快速閱讀”的目的的。大家在這一階段的閱讀中不妨參考以下步驟。
1、? 閱讀書名、序言
書名和序言往往界定了一本書的分類及這本書的主題。特別是在序言部分中,總有那么一兩句話是概括全書內容的。這些信息足夠用來判斷興趣取向的了。
2、? 閱讀出版介紹、封面文案及腰封廣告
在市面上買書,通常在書皮和腰封上都會寫著一大堆推薦語錄。這些宣傳廣告,我們往往都會拋在一邊,但這恰恰是一本書最好的賣點,也大體能告訴我們這本書最有價值的地方是什么。
3、? 目錄
這就不必多說了,通過瀏覽目錄來了解全書的內容,再方便不過了。
4、?一口氣讀完,找到主要的篇章,總結主要篇章的大致內容
在完成這個步驟的時候,一旦遇到有問題或讀不懂的地方,千萬不要停頓,先跳過去。因為,接下來的“分析閱讀”才是你真正“打響攻堅戰”的階段。
在完成以上4個步驟之后,你基本上可以下結論判定這本書到底值不值得花功夫來讀了。當然,你還需多問另外兩個問題,“你會從中學到什么?”、“不值得閱讀的原因是什么?”。
當我們完成了閱讀的第一步之后,斷定這本書確實有必要花時間來閱讀的時候,我們就要面對更尷尬的問題了——看不進去怎么辦?總是看著看著就睡著了怎么辦?
針對這個問題,必須要說,心理暗示非常重要!不要小看了這一點。當你在閱讀時,要小聲的告訴自己“這是一本好書,讀完后一定會從中獲益的”。這樣你就精神多了。只有保持住這個清醒的狀態,我們才能開始做接下來的“分析閱讀”,其中的各種技巧也能真正的發揮作用。
二、分析閱讀
“分析閱讀”的目的就是要搞清楚“這本書的詳細內容是什么?”、“作者是怎么敘述的?”、“全書涉及到哪些問題?”、“作者給出答案了嗎?”。要想回答好這四個問題,就需要讀者真正的去分析字詞、句段、篇章,而這就需要一些技巧和引導。
1、找出、解釋關鍵詞
讀書就像是讀者與作者就著某個話題在進行討論、交流。只有當你與作者使用的是同一種語言時,彼此之間才能保證對談話內容的理解都沒有出錯。
然而,語言這種東西并不是百分百的可靠,尤其是在解釋抽象概念的時候,比如,作者的思想。由于語言會產生歧義,你與作者對同一個詞的理解可能是不一樣的,特別是那些作者用來闡釋思想的“關鍵詞”。另外,一個詞可能還有多個意思,而作者也不見得在全書重要的地方都只用這個詞單一的意思。
因此,只有確保在讀書過程中,你對一個關鍵詞詞義的理解與作者是一致的,才能抓住作者想要表達的精神。當然了,詩歌和文學類的作品可以不用細究這樣的問題。
那么,哪些是關鍵詞呢?
作者在文章中用的很多詞其實都不重要,而當他以一些特殊的方法使用一個詞語的時候,這就需要你提高警惕了。還有就是讀了之后,你一時無法理解的詞語,包括一些專有名詞、主旨句里的中心詞等等。這些有特殊性的詞語都很可能成為關鍵詞。
找到這些關鍵詞之后,我該怎么理解它們呢?
有些作者會在開篇就確定某些關鍵詞的含義和用法。這樣的讀書體驗,我們應該經歷過不少了。例如,我們在學習“數、理、化”的時候,教材上都會在每個章節的開篇來介紹重要的概念和定義。
有時候,一個關鍵詞,在整篇文章中只有一個意思。這樣的情況相對來說比較容易。麻煩的是,同一個關鍵詞可能會有好幾個不同的意思,而作者在全篇各處都在變換使用。這就需要結合具體語境,聯系上下文來推斷關鍵詞的意義了。
從另一個方面來講,作者也經常會為了避免重復而變換使用不同的詞語來表達同一個關鍵的意思。對于這些變來變去的詞語,你也要明白,它們其實是一個意思。
2、擬出全書詳細的大綱
首先,這可不是一個簡單的“目錄式的大綱”。
這里為了便于敘述,我要提前明確兩個層面的概念。一是字面、語言層面,二是邏輯、思想層面。前者是一本書的字、詞、句、段、篇、章,后者則是作者的思想。我們所要擬出的正是邏輯、思想層面的大綱,是作者邏輯的脈絡、思想的框架,即作者為了能夠說明其論述的正確性,是如何確定先說什么后說什么的。
擬出這樣的大綱,只有一個要求,就是“細”。你必須能夠透視每一個篇章、每一個論述的脈絡,梳理出每個章節的小架構,進而組成整本書的大架構。
這有點像在繪制一本書的“平面圖”。一本好書,就像一棟好房子,每個房間都擁有一定的獨立性,有自己的室內架構,并和其他的房間緊密連接著。最好的書都有最精巧、睿智的架構,你必須在分析閱讀的過程中找出這個架構。
當然了,并不是所有的書都需要花這么大的力氣去解讀,有一些本身架構混亂、論述邏輯不清晰的書,大可粗略的快速閱讀一遍就足夠了。
要如何才能擬出這樣的大綱呢?
在上文中,我們將一本好書比喻成了一棟結構精良的房子。在擬大綱的過程中,我們要拆解這棟房子的每一個結構,找到構成一本書的“結構單元”,并將這本書組織、擺放這些“結構單元”的方式梳理出來。
對應前文中提到的兩個層面的概念,這里所要尋找的“結構單元”也是兩個層面的。關鍵句、重要的段落、篇章是字面、語言層面的“結構單元”。關鍵句的主旨、作者的論述則是邏輯、思想層面的“結構單元”。
擬大綱的工作,簡單來說就是找到關鍵句,理解關鍵句的主旨;找到重要的段落、篇章,分析出作者的論述,并將這些主旨與論述按照作者闡釋主題的邏輯順序組裝起來。
如何找到關鍵句并理解句子的主旨呢?
這部分的閱讀任務有點類似上一階段找關鍵詞并解釋詞義的步驟。而這里也同樣需要注意兩者之間的關系。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句子都是在談主旨的關鍵句,不必草木皆兵。另一方面,一個關鍵句也可能暗含多個主旨,這就要將這些主旨全部分析出來。此外,作者時常會用多個句子表達同一個主旨,他們會像注意重復用詞那樣,不說同樣的話。
要找到關鍵句,就一定要對作者的論述保持敏感。當作者開始論述、表達觀點判斷的時候,往往就快出現關鍵句了。作者會把它們放在論述的開頭或是結尾,用來給出結論和判斷。
敘事邏輯是作者安置關鍵句的套路。作者在探討問題、描述現象或是敘述事件的時候,往往是由現象(K)、問題(W)、影響(X)、意義(Y)、原因(B)、對策(D)及一些權威信息(Q)構成的。我推薦大家使用標記法,邊讀邊在句首標記上這些字母,就可以將這些句子對號入座了,這將有助于理清作者論述的脈絡,以便做好接下來擬大綱的工作。
我們找到的那些關鍵詞也會成為尋找關鍵句的指引。含有關鍵詞的句子往往也和作者闡述的文章主題脫不開關系。
理解關鍵句的主旨沒什么好說的,個人覺得比解釋關鍵詞要容易的多。畢竟,這已經是一句完整的話了。除了要聯系上下文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之外,還要注意“判定是否已經理解關鍵句主旨”的標準,即“可以用自己的話來說出關鍵句的意思”。
如何找到作者的論述并分析出邏輯、思想上的框架?
當我們找到了關鍵句并理解了主旨之后,我們需要將這些字面、語言及其背后的邏輯、思想串連起來,整理出作者的論述的框架和思想的脈絡。
首先,尋找作者重要的論述也是需要敏感性的。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假設、定理、公理或是不用解釋的現象,都可以作為論述的前置條件。接下來,作者很可能快要拋出他的論述了,而最終的觀點、判斷和結論也將漸漸浮出水面。
此外,掌握一些作者論述的套路,也能讓你更好的分析出一本書邏輯、思想上德框架。比較典型的論述套路是“歸納法”與“演繹法”。前者是通過舉一個或多個實例,從中概括一些共性的結論。后者則是通過闡述一連串的法則來證明更進一步的概念是對的。將關鍵句及其主旨按照這兩個套路整理后,就能得到作者論述的結構了,這也是全書邏輯、思想上的框架。
用上面的方法,擬出作者論述主題的大綱及全書其他部分的大綱之后,我們就可以按照作者的邏輯順序將這些大綱組裝在一起了。至此,如果不是專門要去查閱一些書中的細節,我們就不用再去翻書了,這樣的一份詳盡的大綱足以概覽全書的內容了,而書中真正的精神內涵也已經為你所有,你可以真正公開宣布你對一本書的所有權了。
3、明確全書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并找到答案
一本書最終的落腳點還是要解答一個或是幾個問題。當作者通過精心的遣詞造句,利用嚴密的邏輯思維寫完一本書之后,他當然要好好回答他在書中拋出的那些問題了。不然,一個作者又如何在讀者面前體現出他的智力優勢呢?
關于作者研究的問題,也有兩類典型的套路。一類是“理論性問題”,例如“某件事真的存在嗎?這個現象是什么樣的?某件事的特征是什么樣的?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想象?某件事情運行的規律是什么樣的?”等等。另一類則是“實用性問題”,例如“要得到一個理想的結果,應該用什么樣的手段呢?要達到一個理想的目的,要采取什么樣的行動呢?”。沿著這兩個路子,你會在閱讀的時候針對這些問題投入更多的注意力,也就能找到作者給出的答案了。
4、用自己的話概括全書的內容
如果你已經完成了快速閱讀及分析閱讀的前3個步驟的話,那么你已經有能力充分掌握一本書的全部內容了。此時,用自己的語言為一本書做一個小結已不是什么難事,你已經能做到用幾句話告訴自己或是別人,這本書到底在說什么了。
三、撰寫書評
終于到了讀書的最后一步——撰寫書評。
如果將讀書看作是讀者與作者之間的對話。那么,最后的這個階段,終于輪到讀者開口發表觀點了。這也是一名嚴肅認真的讀者所應該做的事情。在一場與作者的談話中,回應、評價對方,既是禮節也是責任。
評論一本書最關鍵的是要做到公證,我們既不要盲目的崇拜作者,在還未完全看完一本書的時候,就已經將作者奉為神明。同時,也不要自輕自賤,在讀懂一本書之后,怯于發表自己的看法。
當然了,在你開始動筆撰寫書評之前,一定要確保自己讀完了并讀懂了作者要說的話。這也是你能夠與作者平起平坐探討問題的前提。
評價一本書不需要有時效性,而且最好是能緩則緩,尤其是當你沒讀懂的時候,一定不要妄下定論。倘若當下還讀不太懂,就先不要寫書評。待隔上幾日,重翻一下看過的書,有了新的感悟和理解時,再動筆寫書評也不遲。
撰寫書評要理性表達自己的觀點,尤其是當你不同意作者的論述時。千萬不要有“雞蛋里挑骨頭”的傾向。要記住,你讀書的目的不是要贏得與作者的一場辯論賽,而是要學到你不曾知道或不曾理解的東西。如果你確實難以接受作者的觀點,一定要提供足夠有說服力的證據去證明作者真的錯了。
搜集證據的工作并非全無頭緒。這里也有一些經典的套路,可以幫你找到作者的“硬傷”。
1、你可以試圖去證明作者在書中提供的知識存在漏洞,指出他在論述問題時沒有說到的重要論據,或是本應涉及但并未提出的與主題有關的重要知識。
2、證明作者書中用來佐證論點的依據是錯誤的。
3、證明作者的論述是不合邏輯的,前后矛盾。
4、指出作者分析的不完整性。典型的例子是,作者在開篇提出的問題,在后續的論述中只是涉及了一小部分,還有很多懸而未決的問題有待給出答案。
說了這么多步驟和規則,也做了詳細的解釋。但如果讀書的時候真要按照上面的步驟一步一步進行的話,未免太麻煩了,搞不好還會讓人失去閱讀的興趣。于是,根據上面的步驟和方法,我總結了如下兩張表格,基本上涵蓋了以上全部讀書法則,供大家在讀書時作為閱讀的指南,也希望諸位能在日后的讀書中多有所得,日漸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