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著聽著,就想寫點東西。或者跟聽的內容有關,或者無關。
聽的是《刺殺騎士團長》,村上大爺的新書。
習慣性地會關注上架新書,感興趣的題材,感興趣的作家,或者僅僅是一個感興趣的書名。但很多書都會被自己列入了所謂“待看”列表,而其實心里清楚,應該就是“可能不會再看”了。
這里想討論的不是閱讀品味這個問題,而是更現實的閱讀選擇。現在,對自己的興趣點早已清楚。但也漸漸明白,不是感興趣的內容就會去看。因為,沒時間,攤手。
村上大爺是興趣點之一。記得是中學時開始興起村上熱。現在都還記得某次運動會時,兩天時間,自己就抱著一本《海邊的卡夫卡》啃啊啃。但那時應該是沒怎么看懂的。還有那本更有名的《挪威的森林》,只覺得故事很神奇,是以前的自己沒見過的風格。當時的村上春樹就給自己留下了一個“好厲害啊雖然看不懂”的印象。
后來開始看他的短篇小說,及至散文集,然后對他的印象突然就生動起來。“真是一位有意思的大爺啊”,是的,從那時起對他的稱呼就變成了“大爺”。
大爺的上一部長篇小說是《1Q84》,沒看。這本《刺殺騎士團長》目前也沒打算看。現在的自己總感覺精力不濟,啃不動這種正兒八經的長篇。當然也跟這幾年調整閱讀類型有關。避故事,重理論,結果到現在自己好像變得不會好好讀故事了。這段日子也感覺到了這樣做的弊端,又開始看一些小說,不過看的都是些不怎么費腦子的,純文學的可能還得再等等。
微信讀書上有聽書功能,挺方便。然后終于也開發了講書板塊,大勢所趨。
不過對講書這個事情還持觀望態度。一直以來的觀點就是,人家講得再熱鬧,那也是人家的,你聽再多人家的分析,那也是被人家嚼過一遍的東西。要得其真味,還是繞不開原著。更何況,現在的講書市場準入門檻并不高,導致質量參差,要想真正從聽書中有所收獲,還得好好挑選一番。所以聽書看上去方便,但并不一定有效。真正的捷徑,還是直接看原著啊。
這次的《刺殺騎士團長》講得還不錯。內容不長,主要分析的是背景和主旨。聽得心里蠢蠢欲動,想看原著了。
記得當初想“戒斷”嚴肅小說,其中一個原因好像就是,腦子里想太多,不能好好享受故事了。不知道文科生是不是都會有這樣的感覺,理論學得越多,反而越不能好好地享受作品,一不小心就要開啟分析模式。然后,當然越看越累。突然想到以前一位文學理論老師也舉過一個例子,說一位研究意識流文學的大家,白天看《尤利西斯》,晚上就看金庸,換換腦子。所以說搞研究的人可能反而是離文藝核心最遠的人啊。而作為一個單純的讀者或觀眾,可能才能從內心走進作品。
越說越想看小說了,單純的閱讀那種。
不過在買書前,還是先把看書的時間安排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