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是當今時代最大的缺失,是因為多+亂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人格文化、知識信息豐富、科技進步、生活質量提升的過程。那么當今時代,我們作為人要生活在這個世上,我們要生存、要發展,最核心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應該“信”什么?
為什么會出現“信”這個問題,是因為知識信息豐富,所以就有了兩個字:多+亂。信息太多了,也太亂了,現在的微信的信息撲面而來,讓你沒有甄選的時間,可能又有鋪天蓋地的書籍推薦的信息而來,你領導的講話,你上級的指示,你平級的溝通,下級的匯報,從工作到生活,從上班到下班,從馬桶到飯桌,從書本到手機,從電視到戶外廣告,呵呵,就是紛紛揚揚天下亂,繁繁復復信息多。我們怎么辦?
這就是互聯網帶來的一個表象的結果,我們已經不知道該信什么了,既不知道該信什么人,也不知道該信什么事,什么書,什么知識。我們苦苦思索和探尋的是另外一個字——真。
真是人類追求的本源,驗是推進社會進步的根本
真的東西到底在哪?因為只有知道“真”,我們才會去做下一步動作,或是在工作中,或是在生活中,這就包涵著我們的生意的進退、生活的消費,我們因為“真”而“信”,也因為“信”而做。這個就是一個基本的邏輯,無論是不是互聯網時代都是這樣,這是人類的本性所決定的思維模式。也無論現在的60后、70后、80后、90后、00后,你讓我做,首先你要讓我信,你要讓我信就要讓我覺得你真,是吧。
說完了“真”,我就要來說說如何讓別人覺得或者說認同你的真,我把它稱之為“驗”。驗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我自己去體驗,毛爺爺說這叫第一手資料;還有一種是相信某人說的,毛爺爺又說這叫第二手資料,因為世界太大,不是什么事情我們都能去驗證,所以我們就會去看書,去聽別人講的,然后我們相信,然后我們以后碰到事情的時候,按照某個人告訴我的去做。
說好了這兩種驗“真”的路徑,我就要來八一八互聯網了。因為信息的亂和多,我們要信真,但我們一開始總是不知道的,我們怎么被吸引到關注,這是很多在互聯網做事的人整天在想的。不是以前,我們出本書,打打廣告,就那么些渠道,就那么些物件。拿2003年,那時買車好了,幾乎就沒有什么車型(我指的是10萬左右的),可現在呢?你絕對暈死,國產的、國外的、合資的,你翻個網站都讓你煩死。
所以他們就講了,互聯網思維的首訣就是快,在這個基礎上有了所謂的小步迭代,這還是個“快”字,你不先出來,人家就去別人家的花轎了。還有簡約呀,跨界呀,這些就是你的“吸”,你吸得住別人嗎?為了要吸住別人,所以你還要給人家體驗嗎?什么叫體驗呢,不就是驗你是不是“真”嘛。
這是一種生產物或者消費物的直接讓人們來驗真的方式。當然還有另外一種就是人來吸引,這就是所謂的意見領袖啊,粉主啊,現在的自媒體啊慢慢取代了原來的媒體渠道。那么這些所謂的群體領袖是如何吸引別人來“驗”的呢?
共鳴是互聯網思維創造的根本,也是丑陋的根本
我想這種吸引,就是共鳴。而共鳴又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你的出身和我一樣,所以我會和你有共鳴;還有一種是你的價值觀和我一樣,所以我會和你有共鳴。
前一種是因為同病相憐,原本大家都是草根,草根能夠成為明星,我自然就信你了,因為相信你和我們一樣的背景嘛,還有一句潛臺詞是,你可以,說不定我也可以。所以就出現了春哥、曾哥,以及其他哥。
后一種是我們判斷一件事該不該做的時候,我們的行為可能是一致的,我們的評價可能是一致的,我們的語言可能是一致的,我們的眼神可能是一致的,只要在這幾種一致中,出現較多的重合,那我就信你了。再加上你還是個名人,那怕是一個小圈層的名人,又比我有更多的知識,更能做事,更會分析事物,更會講,那我一定也就信你了。所以,就出現了羅輯思維、雕爺等等。
這種非一手體驗式的“驗真”,是靠一群意見領袖來做事的,所以怎么樣去吸引別人來信,除了我說的兩種情況,那還是需要技術的,這種技術也是現在很流行講的互聯網思維,就是大數據、客戶定位,通過你的行為來判斷你需要什么,那我就給你什么,讓你來驗,得到真后,來信我。
三招讓你成為互聯網的意見領袖
那么怎么成為意見領袖呢?三招。
第一招,有歷史。一個意見領袖一定有一段輝煌的歷史,來證明現在以及未來。無非就是干的早,你還在吃液體呢,人家已經在吃干飯了。你還在門外呢,人家已經埋頭苦干很多年。歷史當中一定是有苦難和磨煉的,否則也不會有豐富的沉淀,在這種沉淀中一定會有很多金光閃閃的業績。是的,只有成功的人才能教會你成功,這一定是對的。所以成功學也成為一種可賣的商品。
第二招,會類比。一個意見領袖一定會跨界,一定會把現在這個行業的事情用另外一個你容易懂得而又可能比現在這個行業做的好的事情來做類比,比較是讓人進步的東西哦,我曾經專門寫過這樣一篇文章。因為類比,一般的人就懂了不懂得事情,但其實很多事情類比也未必對,只是你門外的人感覺就懂了,這就夠了。
第三招,畫未來。一個意見領袖一定是會預測未來的,因為他懂嘛。他用過去的走勢、數據,人們的行為,環境的條件的變化,描繪未來是什么,應該是什么。說這些話的時候,他心里也就50%的底。然后講的時候,這個趨勢要稍微大一些,什么叫大一些呢?就是邊界大一點,模糊一點,那么未來的驗證也是可大可小的。但是,就是因為他敢說,而且他說出了你心里想的,所以無論將來是不是對,是不是錯,都已經不重要了。因為他引領了你的思想,這就足夠了。
有了這三招,你一定可以滿足自己那顆懷疑的心,從而去驗證意見領袖的真,從而“信”已經在你的心里建立起來,所以你的“真”也就有了。在這個基礎上,如果在給你一些體驗感,讓你感受到“真”,ok,這個時候,你的購買欲望一定是已經有了,而且如果體驗感好,你可能會一直保持你的購買欲望,直到那天你自己的真實體驗結果不靈,告訴你該歇歇了為止。
可你別忘了在這三招之后有一個隱招,就是你一定會學習,不會學習又不能學而用之的人,一定成不了意見領袖。
我說了不算,你說了算
今天就說到這里,互聯網思維的用戶理論,就是針對你這個“人”去的。以往,他們會覺得你被產品吸引、你會被廣告吸引,而現在大家都知道,只有你被吸引,才會有一切,這個時候才到了最關鍵的時刻。
而在這個關鍵的時刻,一切都圍繞著“信”、“真”、“驗”三個字去的,如果你懂了,那你就學會了所謂的互聯網思維,因為什么呢?因為這個時代是一個“多”的時代,又是一個“亂”的時代,在這個時代,我們能夠信什么?
我說了不算,你自己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