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讀毛姆的《面紗》是在朋友推薦下,起初糾結的是人到底有多少遮羞的面紗,能夠遮蔽人性骯臟的東西,又能表露真善美的存在。再次讀來感受有些許不同,關注的點也有些不一樣了。
威廉﹒薩默賽特﹒毛姆是英國著名的小說家、戲劇家,國外有些人稱其為“繼莎士比亞以來最偉大的作家”、“最會講故事的人”。毛姆于1874年出生于巴黎的一個律師家庭,原是在醫學院學醫,后來在1897年發表了第一部長篇小說《蘭貝斯的麗莎》,開始了其創作生涯,他的作品《人性的枷鎖》《刀鋒》《月亮和六個便士》都成為了經典之作。其小說多是以社會現象來闡釋人生哲理,諷刺意味濃厚,在語言風格上,借用劉瑜老師的話“他的語言非常平實、家常,甚至有些嘮叨。讀他的小說,很像和一個普通老頭子喝茶,邊喝邊聽他講自己身邊的瑣事。”平實的敘事中透著溫暖,這也是我欣賞毛姆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面紗》講述了一對脾氣、性格、價值觀迥異的年輕夫婦因妻子出軌來到霍亂盛行的湄潭府,他們在經歷了生死考驗和情感波瀾后,幡然醒悟,找到了愛的真諦的故事。女主人公凱蒂是個愚蠢、輕佻、頭腦空虛且勢力、庸俗的二流貨色,是英國倫敦社交圈子里一支華而不實的花,為了自己不至于成為老姑娘嫁給了生性有些孤僻且深愛她的細菌學專家沃爾特﹒費恩醫生。凱蒂在這段沒有愛情的婚姻中感到的只是無趣和不滿,結婚兩年后她紅杏出墻于香港的布政司助理查理。沃爾特發現后展開了報復,他要求凱蒂和自己一起前往正在經受霍亂的中國南方小城湄潭府。最終,睿智、善良的沃爾特死于霍亂,在生死線的絕望中掙扎的凱蒂也發現了自己過去的愚蠢,誓要與自己的女兒、父親一起生活。最后小說結局的一段話,道出了凱蒂的心聲,她說“我想要個女孩,撫養她長大,不讓她犯我犯過的那些錯誤?;叵胍郧白鲂」媚飼r的我,就會恨自己,又沒別的機會。我要培養女兒,給她自由,讓她靠自己的力量獨立于世”,“我希望她是個無畏、坦率的人,是個自制的人,不會依賴別人”。
最后的這段話深深地觸動了我。作為一名21世紀的女性,在物欲橫流的今天,怎么做自己?
小說中的凱蒂是個善于依附、起初也只懂得依附別人的人。凱蒂依附她的母親—賈斯汀太太。用文中的話來說,賈斯汀太太是個冷酷無情、善于操持、雄心勃勃、吝嗇而愚蠢的女人,其雄心勃勃的夢想就是籌劃女兒“輝煌無比”的婚姻。凱蒂對母親的依賴源于母親對她的“教養”。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凱蒂的虛榮、自私與母親一脈相承,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除了依附母親,凱蒂最依附的是男人。在她二十五歲出嫁之前她在依附他的父親,用父親辛苦賺來的錢過著聲色犬馬的社交生活,尋求能給她帶來輝煌婚姻的男人,最終卻只覓得一枚在她眼中沒有多少社會地位的醫生。在她二十五歲之后,他依附于自己的丈夫,但這依賴只是物質的依賴,在沃爾特那里她得不到愛情?;楹髢赡辏嚿狭瞬槔?,滿心以為找到了愛情,誰知那是蒙著面紗的男人。生活中,因為信任和懵懂,我們會去依賴,依賴我們的父母、依賴我們的朋友,但是絕對不要去依附任何人。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責任也有能力去獨自面對。當我們一張白紙似得呱呱墜地之時,大人給我們畫上什么顏色我們便有什么顏色。但當我們開始自己著色時,就要懂得思考和審美了,什么樣的顏色適合我們,什么顏色會讓我們更絢爛,此時,不要依附別人的筆,要學會給自己上色。
我一直堅信好看的外表是自信的源泉之一,但絕不相信美麗的人都善良。凱蒂是個天性樂觀活潑、膚白貌美的姑娘。在她最輝煌的社交時刻,曾有十幾人同時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這當然是她年輕、美麗的資本在作祟??僧斔鍤q的年紀再去參加舞會時,她吸引的卻只是幾個比她年長的大叔。凱蒂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上天給了她美麗的皮囊,卻沒有給她有趣的靈魂,皮囊年久就會色衰。她的自信是虛有其表的,她沒有太多內涵,或者說她不夠有趣。她喜歡舞會,喜歡跳舞,喜歡聲色,喜歡華麗麗的東西,虛榮是她的代名詞。何為有趣呢?就像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每個人心里都有不一樣的界定。在我看來,有趣是相對的。你的有趣也許只有對的人懂得。但有趣的人絕對是善良的,他可以不動聲色,但絕對掩飾不了他內心的豐富。就像沃爾特醫生,即使他性格孤僻,但他對病人的善良和責任感,他對凱蒂的喜歡,他對藝術的喜愛,都是他豐富的內心世界的一抹彩。同樣,一個姑娘的有趣絕不是外表的艷麗,而是內心的豐富與獨立。
小說的結尾,有趣的沃爾特醫生死于霍亂,好看的凱蒂幸存了下來,與老父親和即將出生的小女兒度過余生。盡管小說并沒有一個完美的結局,但凱蒂最終對沃爾特醫生的印象改觀了,她自己也揭開了欲望的面紗,善良呼之欲出,似乎在昭示著凱蒂正在向著一個有趣的人出發,她要把自己的女兒培養成一個有趣的人,“給她自由,讓她靠自己的力量獨立于世”,“希望她是個無畏、坦率的人,是個自制的人,不會依賴別人”。
生活里的凱蒂也不少。畢竟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卻萬里挑一。努力做個有趣的人吧,不依附、不攀比,獨立且自信的做一個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的大人。很喜歡毛姆的《面紗》,肯定會再讀。加布瑞埃拉﹒澤文說“我們二十歲有共鳴的東西到了四十歲的時候不一定能產生共鳴,反之亦然。書本如此,生活亦如此”。四十歲的時候再讀肯定還會有不同的觀感,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