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回去,在家與父親閑聊時,父親又說起了有關“田”的話題。自從咱們村里組里的田地開始大肆的被私人老板租去搞副業后,父親由原先的“減輕勞累”的欣喜,逐漸的變成了擔憂。
? 聽說現在中國很多的農村都己變成了現在的這個樣子:那些曾經辛勞耕作的“田地”由村組統一的租出去了,那些農民的子女們也便四處奔散的討起了別樣的生活,還美其名曰――打工仔或打工妹。而年老的農民父母便在家拿著一年下來少得可憐的租金。我家也一樣。
? ? 我的父母只是一個農民,而如今卻成了不是農民的農民。田地租出去了,他們變成了“租地公租地婆”,還是難以靠租地過上好一點生活的那種。城里人可以靠租房租地發家致富,但我們農村人卻不行,在很多“人”的眼里似乎農民是低賤的,他們所租出的田地租金也應該是最低的。于是租出自己田地的農民,終就不能靠所租出去的田地租金而供此全家生活,他們還是要另磨出路。而這些租出田地卻不能靠租金生活的農民人進城打工,周轉于全國的四面八方,便成了一個城市甚至全國的獨特風景線。于是他們在全國各地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做“農民工”,當然也有的城里人叫他們“鄉窩子”“鄉巴佬”。
? ? 叫“農民工”又怎樣?叫“鄉窩子”“鄉巴佬”又怎樣?對于這些四處討生活的農民來說,能掙上錢,能有錢供子女上學,能有錢孝敬父母,父母生病時有錢治療比什么都重要。于是他們在遠離家鄉的他鄉異地的地方忍受比種田還要勞累的工作,甚至可以放下自尊忍受下他鄉異地之人所給予的白眼和辱罵。沒辦法,因為他們深知“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的為人之道。那些身背一個家庭的生活,身帶著一個家庭的責任的農村人在他鄉異地,無論是在工地還是工廠工作都是帶著忐忑不安小心謹慎,同時又全力以赴不辭辛勞的心境的。因為他們知道他鄉異地打工的不易,他們深知他們與城里人比起來,很多人都是學歷不高,文化不夠,也因此他們愿意去做城里人不愿去做的臟活累活。很多農民工很淳樸很樸素,他們進城打工的要求并不高,你可以不為他(她)交所謂的“五金一險”中的任何一樣,但對于他們的那一份用辛勞汗水換來的“血汗錢”你不能不給。因為那“血汗錢”里有著他們生在他鄉異地不敢生病不敢怠慢的辛酸苦楚和遠方家人生活依靠上的所盼。城里老板們眼里,農民工的那點工資可能只能算是一張張比普通紙張要好看一點誘人一點的紙幣,但在背負家庭生活重壓的農民工手中,那可是他(她)們的命。有些老板看不明白這一點,因此也就很難理解,為什么那些被老板拖欠著工資要不到工資的農民工,總愛要死要活的。為什么?只因他們為你工作,你不發工資給他們,就是想要他們的命,為此,他們要么不再在乎自已的命,要么想法與你拼命。這樣的事,早幾年一直都有上演,不知在我們的身邊己出現過了多少回?很多人或媒體見此情景大多只是同情而已,但很少人能真正理解農民工的心酸和苦楚。這是那些沒有過從農村步入城里打工的人所無法體會,無法理解的苦楚和無奈。
? ? 無路可退,你若不拼命生活就要你的命。若不能讓家人子女更好的生活,有時死都是輕的。誰能理解,又有多少人能理解這樣的心聲?
? ? 我就是一名來自農村的農民工,從農村來到城里打工后雖學到了一些討活技能(考取了特種作業證),并從事著這份相關聯的工作,但依然不干懈怠。相信在城里如我般的農村打工仔打工妹很多,他們雖不像專門在工地上干活的農民工那樣名副其實,但也只是另一種身份的“農民工”。在辛勞工作的城里,我們買不起房,也不奢求吃好穿好住好,因為大家都深知遠方的家鄉有最親的親人,有需要供此讀書的子女,有忘不了的責任,有一直牽掛著無法割舍的親情。出門在外,我們如遠飛在外的風箏,無論在外生活得看起來是好是壞,總難得真正的“自由”,終有一線連接你我,牽引的那線卻在千里之外?;蛟S有人會掙脫束縛,尋得一時自由,但這樣的人通常都迷失在外,己失了歸途。
? ? 父親說:“從出外再回來做短暫停留的那些農村人,農村娃身上,他明顯看到感覺到了很多人都表現得很輕浮,沒了以前農村人的那種踏實實在了。越來越沒農村人的樣子,丟失了農村人那獨有的鄉土氣息”。聽父親這樣認為,如此的說,我能說什么?我真的無話反駁,因為這己成了指定的事實。但我有時也會想:這樣的事實是怎樣造成的?如何造就的?
? ? 我記得二十年前那會兒,我剛走出學校步入社會的那會兒,那時我在外打工,未成有過父親所說的情況。那時的我們在外踏實的工作,逢到春節之類的佳節,所在打工的城市,他鄉雖好,還是有那歸心似箭的渴望。和在我們之前從農村走出來的大哥大姐們一說,他們也都是一樣的感受。所以我不得不承認,二十多年前,甚至更早時侯,出外打工討生活的農村人應該是勤勞而有樸實的,身上如父親所說:是帶著老家的鄉土氣息的。那又從什么時侯開始他們有了不一樣呢,讓如同我父親般的農村長輩們開始“看不慣了”呢?我想是因為他們中有些人吃了在城里打工的苦和后來的一部分人在城里扎下了根,并開始愿意與城市里的人“同流合污”開始的吧!
? ? 我很清楚的記得,在二十年前我剛出來,來城市打工的那會兒,城里很多的大街小巷都可見到做“招工招聘”服務的門面。這些門面有個人的有團體的,有交了錢,幫你找個與你要求差太多的活兒應付你的,也有直接騙你錢拖著你,從未想過要幫你找個什么活兒的。那時侯,從農村走出來外出打工的還不算多,或獨自一人或二二三三的,成不了氣侯,構不成威脅,更確定不了這“招工招聘”服務的門面老板后面的背景,所以那會兒,很多農村人出來碰上這事,自認倒霉,暗自流淚的人太多太多。我不知道那時城里街巷里大大小小的“招工招聘”招騙門面是否有著城里當地人的支持和慫恿,但這樣的事,絕對是那時的城里給很多外來農村人上上的最深刻最難忘的一課。
? ? 因為有了以上的事,再后來,再欲去城里打工的農村人便不再相信城里那大街小巷上的“招工招聘”中介,他們大多去聯系在城里己“站下根”的親朋或者老鄉,即便有時候也會被那些親朋老鄉欺騙,但在他們看來,下一種被騙的概率還是要比上一種被騙的概率要低得太多。而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從這一點上看,是不是這之后進城打工的農村人要比早些時候進城的農村人要“聰明”一些了呢?
? ? 直至至今,我一直相信,最早無論是出于什么原因而進城打工討生活的農村人,被城里人稱之為“農民工”的人,大多數一定是帶著一些懵懂的,但人卻是很淳樸,內心也很是善良的,他們也是很勤勞不怕吃苦,因為我碰到過,我接觸過。但后來這樣的情況變了。進城打工的這些農民工后來者為什么會變?是從與拖欠農民工老板們的斗智斗勇中得到了成長,還是一些農村“田地”徹底租出去后,田地租出去的農村人完全的沒了“后顧之憂”,一心想在城里扎下根的想法出現開始?這是我所不得而知的。但近幾年來,我在城里打工,的確感受到很多農民工變飄了,其中有來城里時間長一點農民工,也有剛來城里不久的。
? ? 這幾年在城里打工,時常會看到二種普遍的現象:一種就是從農村走出來進入城里打工人已不再像以前的我們那樣淳樸實誠,甚至有不少人還學上了敲詐欺騙,有不少人不但敲詐欺騙他人,然初來乍到的親人和老鄉都不放過。能不能,可不可以利用,成了現在的一些人可恥行為標準。這些人或許也曾被他人敲詐欺騙過,待到醒悟時,卻己造成了很大的損失,然而這些人醒悟后卻并沒有反省自己,做出一些行為處事上的更正,而是把自己曾經被敲詐被欺騙的怨恨如魔爪般的伸向了無顧的他人,這其中有親朋也有好友。我寫到這,或許有人會反駁我,但我不會與你計較和爭辯,因為這事我也經歷過,那些曾經存在于各地的風風火火的非法“傳銷”,現在雖說是時過境遷,但依然是很多經歷過的人揮之不去的記憶。
? ? 另一種從農村走出來的“農民工”,他們的轉變,完全是因為“思想”上的轉變。這類“農民工”,主要來自于早期進城奮斗,后來在城里買了房買了車,還有可能在城里結了婚生了娃,所謂的在城里“扎下了根”的“農民工”。這類“農民工”開始并不多,后來不知怎的,就成了后來者農民工的榜樣,漸漸的便多了起來,再然后,這類“農民工”里的很多人開始飄了起來,認為自己了不起有本事,便認為自己已是城里人了,而漸漸看不起農村人,妄想割斷與自己之前農村身份相關聯的一切,而忘卻了那來時的路。
? ? 現在的生活發展變化得太快了,地域上對人員流動上的管制比起多年前已寬松了太多,有機會進入城里打工的農村人也越來越多,留在農村的人員也越來越少。這些人有的因政策的變化而促成的;有的因為田地被征用而造成的;有的為追求更好的生活而主動而來的……,但無論是那一種原因造就今天的結果,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們卻無法否認,那就是:造就了城里的繁華,更張顯了農村的落寞!
? ? 我們以前愛喊的:“學好本領,扎根農村,建設農村”的口號,再也聽不到了。你若一個人再“自命清高”的開個這樣的口,我估計一定會引來“公憤”,大多數人不說你白癡,也一定說你傻子。我是一個農村人,我一點也不騙你,今天生活在農村的父母,拼了命的供子女上學讀書,希望自已的子女他日能成龍成鳳,但他們中幾乎沒有一個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學成歸來建設好農村的。若有子女大學畢業回家搞農業,很多人都會認為他(她)是沒“出息”。農村,成了一個招了嫌棄之地,然農村人自已都開始嫌棄,年輕的一代更甚。
? ? 說到對于農村土地的感情,我想沒有比我父母他們這一代人對土地的感情更深的了。我父母都是很地道的農民,二老都己七十多歲了。他們這一代人,生于兵荒馬亂,經歷過饑荒澇垾,知道田地的寶貴,糧食的來之不易。他們在自已辛勞的田地里哭過也笑過,揮灑過汗水也流淌過淚水?,F在他們老了,現在因科學技術發展種田的勞動強度雖輕了好多,但他們卻越來越種不了地了。
? ? 我的父母和現在無數的農村父母一樣,他們因年老而越來越種不了“田地”了,也因為“田地”的各種租地和開發而無田地可種了,而他們的子女和我一樣的農村娃們也不再愿意種地了。我們七十年代出生的這一代人,對“田地”還是有比較深的感情的,雖不如我們的父母對“田地”的感情如此的執著,但比起這之后出生的農村娃們對“田地”的感情要深得多得多。我們在這一代人,看到過父母在田間的辛勞,并且也曾多多少少的參與過其中的勞作,但之后出生的農村娃,在“獨生子女”的特別照顧下,就很少再參與甚至不再參與農村的勞作了?!蔼毶优闭撸坏尦抢锏暮⒆訉氊惼饋恚鋵嵽r村也是一樣的。城里寵孩子我不知道怎樣做,農村人寵孩子我是知道的,通常就是讓娃少干點活。
? ? 若條件容許,說實在的,我們這一代人還是愿意在家種些地的,必竟那“田地”是那么的熟悉,它不但養育過祖輩、父母、還有我們,也有點舍不得父母熱愛的“田地”,在我們這一代人手里給丟棄。
? ? 可是現在如我般的農村人,不丟棄那世代耕種的“田地”,不背景離鄉的進城或者到異地打工似乎又不行了。因為那原本讓人充滿期盼放聲歌唱的“希望的田野”越來越看不到希望了。
? ? 其實吧,全國那么多從農村走入城里的“農民工”,那有時間和機會來想所謂的“希望”,他們更多的人只是想把生活過得有一點點模樣。
? ? 這些年,社會進步了,國家強大了,一切改變了不少。物價也上漲了不少,可是糧食的上漲總是慢上要幾拍。種田的農民雖有著國家的恵民政策:不再交糧,還拿起了補貼,可種田的農藥化肥卻漲價了不少,到頭來,一季糧種下來,收入卻也并沒有多少了。一個農民在家辛辛苦苦的種上二季莊稼,不及城里一個人的二三個月收入。
? ? 農村我曾上過的小學己荒廢了,聽說以后會作別的用途?,F在的小學離我家有十幾里的路程,現在的小孩上小學,家長不開車送都不行。我還聽說現在的小學不久也將撤去,小孩讀書要去更遠的地方,聽說要辦得靠城里靠近一點。我不知道,國家在農村辦學是為了讓農村的孩子上學方便一點,還是把學校辦得靠近城里顯得更體面一點?還是更有成就感一點呢?
? ? ? 農村小孩,從幼兒園到中學,能讀書的學校越來越少,讀書的地方越來越遠。讀書的地方遠了,父母得起早帶黑的接送,要不就要讓孩子住校。無論是起早帶黑的接送孩子放學上學,還是讓孩子住校,對生在農村父母來說,都是一件累人又費錢的事。
起早帶黑的接送上學的孩子,事必影響到父母們農活之外找一些雜活來做,這樣就讓家庭少了一份無形的收入;讓上學的孩子住校,每月的住校費用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 ? 那些城里人是理解不了農村人的苦的。
? ? 現在的社會是進步了,但農村里愿意駐守農村的農民卻越來越少了。這幾年很多東西都漲價了不少,唯有田里種出來的糧食卻未漲價多少。農村人,也是要吃飯,要穿衣,要讓子女上好的學校,要讓年老的父母過上好些的生活……。農村人這些想法,向望追求,錯了嗎?沒有吧?可是,這么多向望背后需要錢的支持,而這些錢從哪里來?現在想單憑從農村各家各戶稀少的“田地”里耕種得來,這顯然己是不可能了。而這幾年農村也早已沒有多少地方可提供農民獲得“外塊錢”的行業和機會了,于是農民們只有進城來碰碰運氣。他們大多數人或許沒有城里人有文化,但他們可以用比城里人更能吃苦的辛勞來掙;他們大多數人沒有掌握到好的技術,但他們可以學習,甚至可以選擇城里人不愿干的“卑微”工作來做。他們為了生存為了更好的生活,可以放下“自尊”把頭低到泥土里;他們為了家庭對父母和子女的那份責任,甚至連生命都可不顧。他們用的是全心是生命在與城里人搶機會爭機會。
? ? 這幾年不少的農民朋友進城后,在與城里人的較量競爭中贏得了一席之地。他們中有不少人由最初的什么都不懂的“鄉巴佬”,變成了懂得不少的“小老板”。他們中有不少人在城里買了房,開了店……。他們由最初的把孩子留在農村,演變成把孩子接到城里來讀書工作。這些在城里算扎下根來的農民,他們由最初的受城里人看不起,現在卻漸漸的也看不起城里人,甚至有的人還看不起現在正從農村趕往城里找工作尋機會的農村人。這些人中就有我父親所說的“飄”了的那些農村人。
? ? 有了一些錢,而后“飄”了的農民,我們農村人都叫他“暴發戶”,曾經有過一陣子“暴發戶”被叫得很流行。聽說城里人有時也會叫那些進了城掙了錢的農民叫“暴發戶”,還有的城里人愛叫他們“沒文化的大老粗”。我總覺得農村人叫進城掙了錢的農民“暴發戶”,并不都是壞心,他們只是提醒那些有了錢的農民別忘“本”,別忘了自己是從那里出去的?自己的最初根在哪里?
? ? 而城里人叫進城掙了錢的農民“暴發戶”,則很大程度上是帶有瞧不起,譏諷的意味。
? ? 我家就有個城里的親戚,有一次我因事去他們家,他指著家前一條馬路邊上的二排做生意所開的門面對我說:“這馬路二邊的門面店鋪都是農村人進城開上的,這些農村人進城搶了我們好多工作和掙錢的機會?!蹦茄哉Z之間,好像工作和掙錢的機會都應該在那放著,只能由城里人撿似的。
? ? 農村人和城里人的矛盾,事實上自從農村人開始從辛勤耕作的田地上釋放開來,可以進城打工開始就一直未消停過。農村人嫌過城里人小氣,太摳,假正經……;城里人也嫌過進了城的農村人不文明,沒文化,太粗魯……。城里人總想避開進了城的農村人,可直至今時今日,終就未能避得開他們。因為城里人越來越發現,要想自已在城里生活的更好些,有很多事終就離不開進了城的農村人。
? ? 現在的中國,很多地方的農村人和城里人己糾纏在了一起,變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早先進城打拼的農村人,盡管有不少人己在城里買了房,孩子在城里有的還上了學成了家,但又能怎樣?即便這些早先進城打拼,現在已在城里扎下根的農村人,他們終就難于城里人真正的融為一體。有不少人,他們終此后半生,或許也無法做到一個真正的“城里人”。不是他們不努力,只因他們身上一直帶著從農村而來的,濃重的“鄉土氣息”。他們歸屬二棲類的人,可生活在農村也可生活于城里。若他們的后半生一直扎根于城里,把自已的子女從小就帶進了城里生活,或許多年以后,他們的子女身上不再有農村的“鄉土氣息”,但他們終此半生,終難散去伴此半生的“鄉土味”。這些人,后半生生活在城里,能吃能喝能動的時侯,或許很少會想起前半生自己在農村時的生活,但年老要離開這人世的時侯,我想他們一定還會想起的吧?我的二爺爺在大城市里生活了大半輩子,年老要離世的那會兒,卻一直在嘮叨著要回農村,葬在農村。他離世后,終就因此子女的堅持,把他葬在了城里的公墓,而未做到落葉歸根。
? ? 從農村走出來的農村人,終就帶著農村人的鄉土氣息和情懷,在農村生活得越久,所攜帶的鄉土氣息和情懷,就越重越濃。
? ? 我七十多歲的父母,在農村生活了快一輩子了,他們就不愛去城里生活。大哥在城里買了房,把他們帶過去住,住上個幾天就受不了了,很快就又回到農村老房子里住了。他們不是不知道城里的“好”,但終就難于這不熟悉的城里生活融為一體,處處顯得格格不落。
? ? 我那在田地里辛勞一輩子的父母以及和我父母同一輩的年老的農村父母們,無論他們的子女在城里活得多么的滋潤和風光,而他們注定今生不能成為城里人;那些在農村生活了大半輩子才進了城里打拼生活的第一批農村人,今生也一定難做到一個真正的城里人。只因二者:一個是把根深深的扎在了農村,一個是大半輩子的農村生活成了他(們)一輩子都忘不掉的記憶,跨不過的埂。
? ? 我想,或許第一批進了城并最終在城里安頓生活下來的農村人,他們的下一代子女,因不再接觸農村及農村人的生活,也許能他(她)們能不再有農村人的記憶,會毫障礙的,真正融進到城里的生活中去。這些下一代,或許會有那么一天,偶爾的來農村游玩,看著滿田的麥苗會說上一去:“這里種的韭菜真多啊!”也或許有那么一天,他(她),會反辯于一位農民伯伯道:“我知道糧食是從哪里來的?是從超市里買來的?!?/p>
“滿地都是韭菜”,“農民伯伯不辛勞”,脫離農村的農村人,他們生活在城里的下一代,會不會終就成了我們不再認識而又心痛的樣子?父親擔憂的問我,而我終就無法回答。
? ? 這個社會不知道怎樣了?讓我總感覺我們總想顛倒些什么。農村人拼了命的想進入城市,拼了命的想在城里,買房、買車、娶老婆,最后還有的進了城里生活的農村人,還學著城里人的樣子,拼了命的看不起農村人。
? ? 我想,我這一生是脫不了農村人的這層身份了,因為我總感覺我的身上始終留有鄉土的氣息,身體中一直流淌著農村人的血液。盡管我離開農村進城打工的時間己達二十年之久,但我每回農村,看著農滿眼的莊稼地,我依然感覺無比親切,分別久了,還有一絲思念。在城里,我看到農村里來的人感到總是無比的親切,我總覺得他們中年少的,就像當年的我,年老者好似我那久居農村的父母一輩們。
? ? 其實無論是農村人還是城里人,我們誰也不用瞧不起誰。因為我們都是中國人,我們是可以很好的共處的,我們是可以攜手的,是可以共富裕的。我想:這世界有陰就應有陽;有男就應有女;有城里人就也應該有農村人的存在的吧?城里人與農村人不應是仇敵的關系,而更應該是平等幫扶的關系。城里人忙于工業供于生活,農村人忙于農業供于生存。若農村人的生活越來越差,甚至然生存都存在問題時,城里人也一定會然生活和生存都存在了問題。
? ? 現在的社會是進步了,表面看起來,農村人的生活也改善了不少,而事實上是農村人為了生存和生活過得更加的艱難了。很多地方的農村,各家各戶原先用來耕種的“田地”,不是逼不得宜的被廉價租出去,就是被“征”用掉。無論是出于私人的租借,還是出于公家的征用,農民都不是最大的受益者,但他們又不得不這么做。試想:按2020年很多農村租田行情來算,一畝田租出去一年只能收得800元至900元的租金,這得用多少畝才能趕上城里一個普通工人一個月4000元至5000元的工資?。康r民為什么還要這么廉價的租出去呢?不就是單純的種地己維持不了生機了嗎?單純的種糧己供應不了孩子上學的費用,己供應不了父母年老時的醫療了嗎?還有就是單純的種地,再也無法給自己未來帶來更好的保障了?,F在社會不斷增長的物價,種田不斷增加的成本以及無法保障的好一點的收益,讓現在的農村人感到了無比的危機。中國農民是最能預感到危機的一群人,以前為了不餓肚子的危機,拼了命的開荒種田,省吃儲糧;現在為了新的危機,不斷的尋找機會,奔走四方找活掙錢。
? ? 若家鄉能給一方天地養活全家,誰愿奔忙勞碌于四方?我想這或許就是現代農村人遠走他鄉,四方拼搏的心聲吧!
? ? 我父母那一輩人,盡管不怕辛勞,仍眷戀著農村那方田地,但因年老而難以再耕種;我們這一輩,盡管還愿意耕種農村的那方田地,但因單純的耕種已無法給予生活上的保障而不得宜放棄;未來很多原本農村的孩子,我想會因為更好的追求而不愿再耕種農村的那方田地,也會因不再懂得如何種田,從而甚至瞧不起曾經種過田的祖輩父輩。我不希望從農村走出來的人,他們的后代子女會這樣,我很害怕我現在的擔憂成為未來的現實,但我知道它可能終會變為現實,我改變不了,我也可能會逃避不了這樣的現實。我想,這也是我父親在這點對未來的擔憂吧!
? ? 現在社會,我們的父母甚至很多教育者們,很多時候不再教育子女孩子們如何認識這個世界,如何的好好的對待這個世界這個自然。我們很多時候都把如何的“發財”放在嘴邊,甚至把這二字很形象的融入到我們身體血液靈魂深處去,使得我們很多人為了“發財”而變得不擇手段,變得目空一切。這樣的人,不但農村有,從農村步入城里的農村人有,甚至城里人也有。
? ? 我不知道我曾經熟悉的農村未來會變成什么樣子,但我親眼看到從農村走進城里的人越來越多,真正駐守在農村的人越來越少,走出農村,無論在城里混得好與不好,想再回農村的人越來越少。我仿佛能看到多年后,我曾經熟悉的農村另一番“慘淡”的樣子,我想,我父親也想到了吧,所以他才擔憂。
現有的農村人為了更好的生活而走出農村不想再回來;現有的農村娃,他們的父母也大多不想他們再扎根農村,他們中有的憑父母的關系而離開農村進入城里生活,有的憑自己的能力而走進城里,沒關系沒能力的也尋找著機會進城打工摩活。農村,我曾那樣清晰熟悉的地方,如今卻變得“后繼無人”了,我每回一次,就越發感覺她越發的孤寂蒼涼,走上個十幾里路,看到的都是老人和極少留守的幼小孩童。
? ? 近幾年來,我時常思索著這樣一個問題:現在的我們是不是太注重于“城市”而忽略了“農村”,就像我們太注重“發展”而忘卻了與“自然”的和諧,而忽略了與“萬物”共存。我們太把我們當作“萬物之靈”,結果可能換來由“愚蠢”所帶來的不幸和消亡。
? ? 我不敢說這世界以及人類的未來會怎樣,但我身感我曾熟悉的農村正一點點的被現在某些人以各種理由和各種方式在消亡,并且我知道它終將消失不見。
? ? 如果有一天原先的大片農村里的農地“消失”不見,我們將作何感想?反正我是不敢去想象這樣的可怕后果。我想到那時,我們一定會欲哭無淚,悔之已晚矣。
? ? 這十多年間,我感覺我們中國很多人都己有了一個錯覺:因為在市場上,包括超市里見到的“吃食”豐富多了,花樣也多了,很多人便認為我們的糧食便“過?!绷?,浪費得也便多了。這里面有在吃上不珍惜糧食而浪費的,還有各大飯店經營上存在問題而浪費了的,以及其他加工之類中浪費了的,都是有著不小的數量上的糧食浪費。
? ? 這幾年國人,也因為在糧食上有些肆無忌憚的“浪費”,使得我們很多人更加的相信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這樣的農業大國似乎糧食多得數不清,再加上這幾年,有袁隆平老先生在糧食種植擴產擴量上所做出的貢獻,使得他們毫不在意糧食的來之不易,以及糧食背后種糧者的辛勞。
? ? 可是,我國真的是“農業大國”嗎?真的到了可以拋棄老一輩人所提倡的“浪費糧食可恥”的這一步了嗎?根據本人所查詢的相關資料認為:我們還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農業大國”。
? ? 我們國家雖一直被國人稱之為“地大物薄”,可大家不要忘了,我們有著近14億的人口,按這樣的人口算下來,據統計人均可利用種植的田地也只約有一畝左右,再加上一些畜禽類所需的用地,我國人均用地就顯得更少了,在人均可用種植地上也就不顯得“地大”了。
? ? 同時,我們當知道,我國一直以來都是糧食進口國而非出口國。至所以我國每年要進口他國大量的糧食,我想就是為了保障我國在糧食上的充足,不容許糧食這一塊在突發性自然災害時,在供給上出一點點例外。
? ? 糧食的充裕和安全,對一個國家的民眾至關重要,它是人民生存的保障,是國家鞏固之基石。
? ? 這幾年,我們時常會聽到“不能破了我國糧田基本用地的紅線”,說實在的,我不知道我們的這個“紅線”在多寬?有多長?但我卻實實在在的看到農村原本的種糧用地在被征用和開發,糧食用地在一點點的被擠壓,被變小,這卻是不爭的事實。
? ? 別說農民沒文化見識少,看著身邊的耕地一點點的在減少,被開發成工廠,被建成了高樓大廈,像我父母種地種了一輩子的這一代心中并沒有多少心喜,他們心中涌起的反而是更多的擔心。
? ? 老一輩的人,尤其是老一輩的農民都有著很強的“居安思危”的意識,他們或許不懂政治,不懂文化,但影響到他們生存生活的環境,只要有一點點“風吹草動”,他們都能感受頗深。例如,被不少有“文化”有“見識”的人,看來很難理解,或者說無法理解的,在一些“特發事件”面前,人們“轟搶”超市,搶購糧油以及純凈水之類的行為。這類行為,在一些專家們看來無法理解,甚至不少專家認為那是人們的愚蠢行為。可那真是“愚蠢”的行為和做法嗎?我不這樣認為,我想很多真正的農民朋友也不這樣認為。因為他們最能體會和理解這種行為。
? ? 我小時候的農村,糧食收獲之后,對于“顆粒歸倉”的糧食通常會有三種處理歸宿:第一種,就是交公糧,也就是交一部分糧食給國家;第二種,就是留余糧,也就是留下一部分糧食供整個家庭自給自足。通常留的糧食可供家人一季或二季食用,也就是半年至一年的余糧,以便不時之需;第三種,賣一部分糧食換些錢供全家人生活上的開銷。
? ? “家有余糧,心中不慌”,我小的時候,農村人家,家家戶戶都在收獲糧食之后留有余糧的,但你再看現在的每家每戶,還有多少人家還保持著留余糧的習慣?就是農村,除了我父母這一輩,還愛儲一些余糧外,年輕一些人家都不怎儲糧了,城里人更是如此。城里人幾乎吃多少就去超市買多少糧食,為了家里看上去寬敞整潔的,通常買糧都是則少不多,自我感覺夠吃上幾天就行。和我們的老一輩人比起來,毫無防范意識的現代年輕人,就糧食這一塊,“家無余糧”,在遭遇到突發事件,再加上彌漫在四周的恐慌情緒,他們的心中怎能不慌?
? ? 現在社會,整個社會在重視農村這一塊的程度和氣氛都不夠濃了。人們現在更多的是把眼光盯向了城里,能在城里住上高樓大廈,娶上美顏嬌妻,過上車水馬龍的都市生活似乎成了很多人的追求,尤其是現在年輕人的追求,這追求也影響到了農村這一代的年輕人?,F在的農村年輕人,若城里沒買套房子,甚至配不上個四輪小汽車,都成了“活該你娶不到老婆”的代名詞;現在很多農村姑娘夢想的也都是“飛出農村”飛進城里變鳳凰,城里的姑娘,我想很多人都有著更高的“理想”吧!
? ? 農村,我曾所熟悉的生我養我的所在,今天已被這個開發,那個承包,弄得面目全非;農村,我曾所熟悉的熱愛著的故土,它現很少再被真正的農村農民所有,擁有它的越來越多的是有錢的老板,他們不一定種糧,但一定要在上面賺錢。
? ? 種了一輩子的父母已老,再也種不了地了,我們接不了他們的棒,無法安心的固守農村承受清貧,而我們的后代想種地的會種地的也己不復存在。父母種不了地,未來“后繼無人”,是否就預示著屬于他們的那個時代,那個真正屬于農村農民的時代的結束?我無言回答。
? ? 身邊能種的田地越來越少,能種地的農村人也越來越少。失去土地的農村人,越來越不名不副實,他們中很多人無法在農村生存,又無法久住于城里,他們更像是周游于農村和城市之間的一群邊緣上的人,就如同我。
? ? 生為一個地地道道從農村走出來的農村人,現在的我想起自己的未來時,都不敢奢求有多少保障,何況我的父母。難怪我的父親會這般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