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有一次部門會議上,一個工作表現突出的小盆友應要求分享工作經驗。
小盆友工作其實沒多久,但自己挺有主動性、也挺有想法,做成了兩件比較突出的事情,所以主要和我們講了講這兩個項目的一些best practice.
第一件事:
某個經手的項目中有一大部分工作是整理大量的原始數據,整理完之后分別要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處理,之后進行更新維護。
他做了一段時間,估算了一下剩余的工作量,覺得耗時很長,一個headcount什么也不做只做這個的情況下,要好幾周。
具體細節因為我沒接觸過相關工作,記得也不是很清楚,但大概的方法就是:他找了數據分析師幫忙,把數據分組,把能夠實現自動化處理的一部分數據分開,再找tech幫忙進行批量更新。這大概減少了一半的工作量,剩下的再去手工處理。
而且做的時候,考慮到了項目整個周期比較長,于是他先把最重要的部分做了,那些數據的使用率非常高,能夠直接對項目結果產生影響,所以項目雖然還沒做完,但是一些結果已經顯現出來了。
第二件事:
以前他的常規工作中有一部分是和客服人員溝通,查明并解釋一些基礎的問題。因為發現每天花了大量時間在溝通上,所以就自己寫了個常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案,也就是FAQ,發給客服,讓客服以后遇到問題,先照著FAQ看是否能自助解決,解決不了的話再和他溝通。
這件事也大大減少了每天花在和客服人員溝通上的時間成本,他得以騰出時間做別的事情。當然,怕自己推動不了這個流程變化,他請了老板幫忙和客服團隊溝通。
在分享的時候,這個小盆友說:
因為我比較懶,看到這種重復的勞動占據了工作的大部分時間,就想著有沒有更好的方式去解決問題,這樣騰出來的時間可以做更重要,影響更大的一些事情。
聽完整個分享,部門老板說,這不是懶,這是一種聰明干活的方式。
無獨有偶,有次翻知乎,有個對于“你身邊考上清北的人有哪些特質”的回答,讓我印象深刻。
答主舉了自己同學的一個例子,那個同學非常懶,處處都想偷懶,所以每次會努力一次性把事情做好,一勞永逸。
比如考試前夕老師畫重點,其他同學只管畫重點,這個同學會在課堂上就努力記住,這樣下課就不用花額外的時間再去專門看。還有拜訪客戶,別人一次失敗就等著下周再去拜訪,這個同學因為懶得折騰,會等上幾個小時,等對方下班了再去拜訪。
我想起自己,剛工作的時候連數據透視表是什么都不知道的excel菜鳥(雖然現在還是很菜),到后來為了分析數據,不得不上網搜各種方法去除表格中的空白行,批量刪除添加單元格數據里的內容,在多個表之間使用vlookup查詢自動填寫數據,只為了能少加會兒班。
還有之前的一個同事Q,因為要同時給上百家合作方發郵件,給每家發各家不同的數據但是說的是同樣的事情,逼著他想辦法學了個“宏”的功能,實現了這個功能。
你想啊,上百家一家家發郵件粘不同的數據,怎么都得花上一天去做這個事情,有了這功能,20分鐘基本全部搞定,簡直就是鳥槍換炮!
因為“懶”,所以想要發現問題,提高效率,找到影響問題的關鍵點。
因為“懶”,所以想最大化地利用好時間,把事情一次就做完美。
因為“懶”,所以想要找更厲害的方法,從而不斷push自己學習新的技能。
懶,簡直就是進步的動力嘛!
總有人會問,為什么有些人工作時間也不長,但為什么經驗收獲卻不同?
因為思考的程度不同。
回到開頭那個小盆友的故事,雖然他工作時間真的很短,但已經比我見過很多有多年工作經驗的職場人思考得要多。工作不是簡單的時間累計,僅僅靠時間堆積不能夠成為職場持續發展的動力。
思考、反思、消化吸收的能力,這部分才是一個人潛力的體現,才決定著我們在職場上能夠走多遠。
有這個意識驅動,才能發現問題,到下一個項目,下一份工作著手去做的時候,才能轉變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最大程度壓縮時間去成長。
其實有一些可以立刻改變著手去培養的習慣:
1. 最難的部分是思考:做事情前先費心思梳理清楚再下手,事情的目的是什么,要達成什么,需要哪些人和資源,什么環節需要誰involve,自己要得到什么。
2. 對花大量時間的環節,想一想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問一問同事以前是否有類似的情況,站在巨人肩膀上去解決問題。(比如excel 宏的例子)
3. 有哪些部分是可以和過去的東西聯系起來資源整合的,是否能合并,合并之后怎么樣可以簡化流程,該分權的部分分出去。(比如開頭FAQ的例子)
4. 先做那些最重要的、能夠影響全局的部分,抓住了大頭,剩下的切分成不同塊做。(比如開頭數據處理的例子)
話說回來,任何事情都不是極端的,每份工作難免有一些重復性的routine部分要做,對于這部分工作,或許真的沒有捷徑。
但我們總歸不能拋棄思考的習慣,不動腦子地去執行所有任務。
在提高效率節省時間這條道路上,我們一直在尋求更優解。
這是一個懶人最誠摯的心聲。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