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說好去媽媽家過生日,不能放鴿子。奧森公園附近車行龜速,我們卻避無可避,只能一路走走停停,花了一個多小時,可算到了。我去訂蛋糕,上樓的時候給甜甜(我的小侄女)帶了幾個可愛多。很久沒見到甜甜了,又長高了,三歲多的小姑娘看到我既高興有靦腆,她知道今天是我的生日,一直在等蛋糕吧。弟弟大概不想讓她吃太多冰淇淋,所以和她分吃一個可愛多,一人一口。甜甜墊著腳使勁盯著弟弟和可愛多,弟弟吃完一口,趕緊湊上去吃上一口,冰淇淋涼涼的,甜甜的,她吃得小嘴都花了。吃到最后弟弟吃了一大口,吃光了所有的冰淇淋,只剩下一點脆皮蛋筒。甜甜大概很失望吧,傷心地哭了起來。我媽立即制止她的哭泣,跟她說別哭了,姑姑會笑話你的。小姑娘正哭得梨花帶雨,緊張地朝我看看,懂事地停止了哭泣,只是淚水還掛在臉上。
我坐在一邊,心里十分難過。我不滿意媽媽對我的投射,把我拉到她的隊伍里,我不介意甜甜哭,更不會笑話她。我仿佛看到兒時的自己,摔破了膝蓋,被別人欺負,遇到不開心的事,我面對同樣的場景。“別哭了,多丟人!哭有什么用!”大人們在乎孩子當時的感受嗎,他們覺察了自己當時的焦慮嗎?被羞恥感控制的孩子,長大了也會用相同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代際間的遺傳就這樣一代一代傳遞下去,仿佛是一個無法打破的循環。
悲傷、憤怒、失望,這些情緒似乎是不好的,不應該存在,它們不受歡迎,讓它們快點消失吧。“別哭了”,取而代之的應該是開心、快樂吧。但是情緒沒有好與壞的區別,都需要表達。孩子還不懂得去分辨自己的情緒。父母、家人可不可以做一個容器去涵容TA的情緒,讓TA可以釋放自己的能量,看到情緒本身,去接納TA,共情TA。作為成人,面對孩子的情緒,我們是否能覺察到自己的情緒反應,是否能夠承接得住呢,只是粗暴的對待情緒,急于讓它消失不見,恢復風平浪靜的生活嗎?孩子似乎只是物,我們可以控制TA的喜怒哀樂。
我想起小時候,只能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偷偷哭泣,因為“哭”是不被允許的,但是壓抑可能會帶來更大的問題。我看到甜甜仿佛看到幼年的自己,我很想為甜甜做點什么,提醒媽媽給甜甜哭泣的自由,讓她表達她的感受。但是我卻不敢,媽媽一向強勢,這樣會傷了她的面子,轉而攻擊我,然后是各種軀體化,我仿佛是罪人。但是甜甜還小,就要這樣長大,走和我一樣的老路嗎?每一個孩子都是纖弱和敏感的,我又怎么忍心不去保護她。
我多希望甜甜可以自由地長大,為自己而不是為其他人活著。但我卻不敢出手幫忙,也不敢替自己內心的小女孩去爭取,這讓我很慚愧。我在找各種理由逃避沖突。
也許下一次,我會挺身而出去幫助甜甜,也許收效甚微,也許杯水車薪,但也是為甜甜和自己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