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么愛學習,怎么不考個研究生呀!”
“你是只做大事的人呀”
“家里這么亂也不知道收拾,也不怕丟人!”
對于這些挖苦和抱怨,本來以為我已經可以一笑了之了,但情緒已經產生,它不會因為我的壓抑就消失,反而會橫沖直撞傷及無辜。
所以不如記錄下來,分析它、理解它,只有與它和解了,才能夠愉快的做朋友。
當別人對你產生負面評價,或者你自己有負面情緒時,就意味著別人或者你自己有需求沒被滿足。
我的需求:理解和尊重
作為職場媽媽,工作日要賺錢養家,休息日要高質量陪伴孩子,還要擠出時間為自己充電,好不容易有點兒自己的時間,也想要娛樂消遣一下,看個電影睡個午覺,所以家務、整理、收納就被擱置在了一邊,或者拖延到實在看不下去了才去做。
對于目前而言,整潔有序的家不是最重要的,溫暖有用才是。累的時候有床可以躺,餓的時候有吃的,學習的時候有一片安靜的屬于自己的空間。
我不是只做大事,我只是在做對目前的我來說更重要的事。
而不重要的事是那些可以共同分擔的,就如只要孩子不纏著我,我都會去洗碗,每個月的月計劃也會列上烘焙和郊游。
或許是我做的不夠多不夠好,所以對方才看不到,看到的只是那些我覺得不太重要而忽略的地方?;蛟S在對方眼里,整潔有序的家是重要的,是需要一個女人去打理去創造的。
對方的需求:疏解壓力與希望關心
在對方看來,是他幫我做了那些本應該我去做的家務,而我并沒有表示感激之情,沒有對他的付出表示肯定與贊揚。
我努力上進的行動也給對方造成了一些壓力,他的否定與刻薄,不過是疏解壓力的一種方式。每個人疏解壓力的方式不同,有的人靠散播負能量,而我主要是靠遺忘和逃避,現在還可以用寫作來疏解,讓理性戰勝感性。
當我們學會第一步看見自己的情緒后,更要懂得洞察情緒背后的需求,把注意力轉移到思考自己到底是缺乏什么,需要怎么補充的問題上。
我們很容易帶著過去的思考框架來面對當下的人事物,比如一旦認定某個人某方面不行,就會對TA產生距離感,忽視他做得好的一方面。比如我認定和對方不能好好的溝通,就會用沉默代替一切。
在親密關系中,我們和對方相處,不能把自己放在一個智慧的角度去看問題,認為自己的觀點就是對的,對方就應該聽我們的。
而是傾聽彼此最真實的聲音,當我們遇到問題時,想辦法去解決問題,解決不了的時候,就想一想是什么導致了現在的局面?
針對此次的問題,我的解決辦法是:
1.溝通,確定分工。每個人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時,盡可能的多替別人分擔一些,周末可以抽出半天時間大掃除,做斷舍離。
2.溝通,讓對方明白,我學習只是為了提升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是要向別人展示優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