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周,建立了以郡縣制為基礎大一統政治,奠定了兩千年皇帝專制王朝的制度基礎。
漢承秦制,至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奠定了二千年皇帝專制王朝的意識形態基礎。
制度和意識形態確立,皇帝制度初步成熟。皇帝唯我獨尊,控制一切。意味著皇帝能夠把所有好處壟斷在一家一姓手中,也意味著天下所有人都是皇帝家族的潛在敵人。皇帝要一人敵天下,要防范的因素實在太多了,稍不留意,就是人亡政毀的結局。秦漢之亡,只是兩千年皇帝專制王朝興替循環的開端。
秦之后,頻繁爆發農民起義。農民起義沉重打擊王朝政治秩序,各方勢力紛紛趁機競逐皇帝權柄,天下大亂,直至最終建立新王朝。農民起義是王朝廢替的直接原因。之所以爆發農民起義,張宏杰一一否定了皇帝素質原因、氣候原因、土地兼并原因,認為王朝毀滅的根本原因是過度汲取民力的中央朝廷和各級官府。
王朝承平日久,經濟發展,人口不斷增加,社會生活日趨復雜,王朝就要增加機構,增加人員進行管理。官僚系統也就不斷膨脹。官僚系統雖然是為皇帝服務,也是一個獨立的利益集團,整個社會缺少能夠與官僚系統這個利益集團對抗的社會力量。就算是皇帝,也只能利用官僚系統,而無法完全控制它。因此,不斷膨脹的官僚系統腐敗日趨嚴重且極難治理。
不僅官僚系統在膨脹,王室成員也在膨脹。不斷膨脹的王室也需要百姓的供養。供養官僚和王室、滿足官僚腐敗,百姓的負擔其實極其沉重。如果皇帝多欲好動,百姓可謂苦不堪言。王朝名義稅收不足以滿足中央朝廷和各級地方政府所需,實際稅收往往是名義稅收的十二十倍,更不要說王朝財政匱乏時的各種巧取豪奪了。每當王朝負擔加重之時,流民就大量出現,并最終導致農民起義的發生,王朝由此崩潰。
王朝崩潰過于頻繁,皇帝其實是極高危職業。歷朝皇帝都要思考一個問題:怎樣才能保證皇位永遠不為他人染指?如何保證王朝永固不滅?中國兩千年的治廢興替中,一代代皇帝以智力接力的形式,修補完善著皇帝制度。
自漢末開始,世家大族不斷發展,把持朝政,甚至能夠與皇權分庭抗禮。那時的中國社會可稱作“半貴族社會”皇帝與上層精英共治天下的觀念從魏晉開始樹立,到唐朝終于迎來一些良性的制度成就:一是封駁制度。皇帝的命令,要經過大臣的同意,否則不予下達。二是完善了諫官制度。諫官固定且人數眾多。
兩千年歷史循環中,人才選拔機制也不斷成熟。由漢代的薦舉制到隋唐科舉制,再到宋普及科舉制,平民進入官僚系統的機會更大了,進入官僚系統的平民也越來越多,中國由半貴族社會變成了平民社會。
成熟的人才選拔機制——科舉制,官僚系統內對皇權的制約——封駁和諫官,這是皇帝專制王朝兩千年歷史循環中的歷史突破。唐宋兩朝輝煌的治理成就與這兩大突破密切相關。
隨著北方草原民族蒙古對中原的統治,帶來了奴隸文化,帶來了家臣治國的習慣和“我家天下任我治之”的蠻橫作風,與唐宋相比是一種巨大的歷史倒退。這些文化毒素與專制皇權極易結合,使得元明清三朝氣象與唐宋相比,區別明顯。從元開始,中國政治文明嚴重退化,社會也出現全面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