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毫不夸張的說,瓊瑤是一代人的情感啟蒙導師(怎樣評價她的情感小說,各人自有體認)。
只是怎么都沒有想到,晚年的瓊瑤竟然以另外一種方式出現在大眾視野。
瓊瑤的丈夫平鑫濤得了老年癡呆,醫生建議插鼻胃管。
在是否插鼻胃管上,瓊瑤和平鑫濤的子女之間產生分歧:瓊瑤認為要尊重丈夫平鑫濤的遺囑,不插管;平鑫濤與其前所妻所生子女認為不插管的前提是病危,但是父親平鑫濤病危達到“病危”的程度,必須插管。
是否插管,雙方各持一詞,互不退讓。
期間,平鑫濤子女指出瓊瑤曾插足父母感情,這一擊令瓊瑤甚為狼狽。
5月6日晚,瓊瑤在臉書發長文與粉絲道別,宣布將關閉臉書,并發表聲明:最后在麻醉科醫師兼作家侯文詠的建議下,妥協讓丈夫平鑫濤插鼻胃管,但她深覺自己背叛摯愛。
是否插管事件中,雙方爭奪的是對平鑫濤遺囑的解釋權,或者更進一步說,爭奪的是對陷入植物人狀態下的家人治療方案的選擇權。
顯然,在家庭關系中,無論一般認知還是法律規定,都認為:
夫妻關系是第一位的家庭關系,優先于其他家庭關系,自然也優先于親子關系。
因此,在這件事情上,且不論醫生的建議,但只是看選擇權的優先位次而言,作為妻子的瓊瑤在平鑫濤是否插管上有優先決定權。
平鑫濤的子女有權建議,但是應該尊重瓊瑤的選擇。
至于,在撕逼過程中翻舊賬,指責瓊瑤當年以第三者身份插足,更是與此事無關。
若要質疑瓊瑤“插足”事件,應該被質疑的不僅僅是瓊瑤本人,還有另一個當事人,他們的父親——平鑫濤!
若對“插足”事件有異議,提異議的時間是當年而不是這個關口。
平鑫濤子女,無視瓊瑤夫婦婚后39年的相濡以沫,尤其平鑫濤生病14年來,瓊瑤的陪伴照顧,單單把“插足“事情拿出來對瓊瑤進行道德指責,隨意綁架,勇者不為,智者不為也。
最后,在是否插管這件事上,瓊瑤選擇了退讓,在醫生的建議下,同意插管。
有一點必須說明,既然平鑫濤的子女極力要求插管,在插管后,就應該完全承擔起平鑫濤的一切事宜,照顧平鑫濤的吃喝拉撒等一應事宜,嚴格執行平鑫濤遺囑的所列事項。不能把插管后的“一攤子”撂給瓊瑤,或者在此過程中再對瓊瑤有要求或其他期待。
所謂“我選擇,我負責”,就是這個意識。
不管瓊瑤是否同意插管,做出怎樣的選擇,平鑫濤的子女都應該尊重,大眾更應該尊重。
此次事件引發了另一個更為廣泛但是難為大眾直面和接受的話題:安樂死。
首先問一下自己,是否接受安樂死?
在離死亡還很遙遠的時候,對死亡有沒有明確的思考,在茍活和有尊嚴的死亡之間,你會怎樣選擇?
用藥物維持對世界沒有感知的生命,還是微笑著結束生命?
很小的時候,就有一個想法,老的時候到一個支持安樂死的國家安靜地去醫院安樂死,有尊嚴的離開這個世界,不給子女添麻煩,不給自己的人生留遺憾。
但愿,等我們老了的時候,我國法律允許我們選擇茍且活著或者安然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