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段時間看過一個爸爸輔導孩子寫作業后因輔導過程中爸爸帶給她的負能量,她反過來教育她爸爸的視頻?!霸蹅兌际切率郑瑸槭裁茨阆胍裁礃拥暮⒆?,你就可以教出來你想要的孩子,但我想要什么樣的爸爸,我卻不能教呢。不會你教我,就教了幾分鐘,一下子就哎呀哎呀,說孩子怎么那么笨,怎么樣怎么樣,你小時候不也這樣嗎,你的家人打擊你,你就開始打擊你的孩子嗎?”接下來這個小女孩靈魂發問:“你這個爸爸做的到底好不好嗎?”爸爸自己回答:“我覺得挺好的”,“但是你做的不是你自己的爸爸,是你小孩的爸爸,你小孩覺得好可能是真的好,但是你自己覺得好并不是真的好?!庇行r候,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想當然式的,比如這個輔導小女孩寫作業的爸爸,他自認為爸爸當的稱職,但是這個小女孩的回答并不是如此。她覺得爸爸的教育是好的才是好的,她是感受爸爸教育的主體,有一種“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感覺。
這個短視頻里父親對孩子的教育讓我想到一句很經典的“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打著都是為你好的名義,卻壓著孩子喘不過氣,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作為父母應該是孩子的擺渡人,而不是孩子的主體思想。
這個小女孩對爸爸的追問,其實她希望的是自己被看見,希望她的爸爸也能聽到她的心聲。在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父母真的能看見孩子。
02
《看見孩子》這本書強調的是行為是了解孩子內心困境的線索,它的核心議題是關系。他強調的是“看見”這兩個字。正如文中所說:“人更加在乎的不是任何具體的決定,而是感到自己被看見,后面這件事幾乎永遠都是最重要的?!彼钥匆姾⒆樱紫纫私夂⒆颖澈蟮男袨?。你要把孩子的行為看作內心世界的反映,也就是說,你要看到行為背后的感受,而非行為本身理解了孩子的心理需求。理解行為只是冰山看得見的部分,看不見的是孩子無比渴望被理解的整個內心世界。
關于“看見孩子”的一些借鑒:
如果你能讓孩子擁有安全的空間來試錯,而不必擔心被貼上“壞”孩子的標簽,那么你就能促進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并且最終讓孩子與你走得更近。
構筑牢固關系的前提是雙方共同認定沒有誰絕對正確,因為人在關系中的安全感來自理解,而非說服。
孩子養育得好與壞不一定取決于親子間有無沖突,而應取決于沖突過后,我們能否去關心孩子,能否去了解他們在沖突中的感受,以及能否努力去修補親子關系中的裂痕。
人與人關系好并不是因為他們之間沒有矛盾,而是因為他們能夠在爆發矛盾后重修舊好,能夠在遭受誤解后重獲理解。
任何行為都是一扇“窗”,里面藏了一個人的感受、想法、沖動、感覺和未能滿足的需求。行為從來都不是迫切需要我們去解決的問題本身,它只是問題的線索。
03
這本書整體而言值得一看,里面一些看見孩子的方法值得借鑒,不過有幾個觀點的表達,需要你正確的理解。這本書作者一直強調的核心觀點是你的本心是好的。這個是一定前提的 。倘若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因一句“你的本心是好的”而給孩子帶來負面情緒或消極影響,那和“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有什么區別。
文中有一句話說:“在很多時候,滿足自己需要的唯一途徑是在這中間容忍他人的痛苦?!备鶕@句話的前后語境來理解,它想表達的是當其中一個人想出去參加聚會或者出門,希望另一半來照看孩子,與另一半協商沒有成功的時候,該怎么辦。這句話表達的是“容忍他人的痛苦”,這句話從一個側面在說只要做到容忍他人的痛苦,就可以放心的滿足自己的愿望,與“看見”背道而馳。有時候達成自己的愿望需要兩人之間協商或者合作。
作者一直在強調“本心是好的”這幾個字,然而不同情境下的大喊大叫會對孩子造成不一樣的情緒。并不是“本心是好的”,孩子就一定要理解大人的大喊大叫。
大人作為一個成年人,比孩子更有控制情緒的能力。
波蘭作家顯克維支說:
“如果每個孩子都能有一只溫柔的手在引導他前進,而不是用腳去踢他的胸脯。那么,教育就能更好地完成它的使命。”
父母在與孩子有沖突時,不是一味地指責,而是首先先想想沖突的根源在哪,沖突的突破口是關系的修復。
寫在最后
養育就是要尊重孩子本身和他們的需要,而不是關注大人自身和大人的需要。 養育者需要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斷自我反思、學習和調整。我時常想,養育孩子其實是對我們這些父母的一種歷練。
養育孩子就像澆灌一棵小樹苗,它不可能一蹴而就成為蒼天大樹,而是需要用心的呵護與澆灌,一年又一年慢慢地長大,最后才會成為一棵樹。
借用《不被理解的少年》的一句話說:
“這一代孩子需要被充分地看見、被平等地對待、被理解、被接納,他們期待和成年人建立親密穩固、互相尊重、共同成長的關系,他們想要真正地為自己而活。”
看見是建立美好親子關系的起點,聽見就是療愈。希望父母都愿意聽見孩子,都能夠聽懂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