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湖南衛視的原創綜藝節目《幻樂之城》開播。何炅主持,王菲擔任節目嘉賓,首位出場的是演員黃曉明與導演許宏宇創作的 8 分鐘現場音樂短劇《獨木橋》。
短劇結束后,王菲說:能跟自己對話的人,只能是自己。
黃曉明也對著全場觀眾說:四十歲的自己,最想知道的是,自己究竟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圖:@許宏宇Derek
這應該是他發出的非常真實的自我質疑,這樣的質疑會在很多有強烈的自我意識的人的身上發生。
著名心理學家:榮格、阿德勒、溫尼科特、科胡特等等。他們都經歷過這樣的自我質疑。他們最初是弗洛伊德的追隨者,然后叛變而去,自立學派。表面上看是學術不同的發展,本質是他們在心里自問過“我究竟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而后追隨了自己內心的聲音。
榮格把這叫做自性化。
在人的一生中,如果沒有這樣的疑問,沒有對自我生命狀態的檢視,沒有幾個哲學式的自我發問,那會是一個沒有開光的生命狀態。
圖:@黃曉明工作室
| 01?
音樂短劇《獨木橋》是黃曉明與自己內心對話的呈現,雖然是表演,但非常真實、有代表性。
短劇的開場,黃曉明衣冠楚楚地坐在紳士和淑女中,杯光交錯、絢麗堂皇的環境,一位人生導師在臺上問:各位知道什么是成功嗎?
就在導師慷慨陳詞時,黃曉明被某個聲音吸引,轉身離開,進入詭異的黑暗。這是一個暗黑的洞,洞的盡頭是一面鏡子,他看到鏡中的一個男人,男人沒有面容。
黃曉明問:你是誰?
鏡子回:除了你沒有人知道我是誰。
黃:你為什么把我帶到這個地方來?
鏡子:是你自己來的。
黃:我為什么看不清楚你的臉?
鏡子:因為我不想讓人看得太清楚。你不也一樣嗎?
黃:你跟我怎么可能一樣呢?大家都知道,我每天都努力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一個更好的兒子,一個更好的丈夫?,F在,也會是一個更好的爸爸。我挺成功的。
鏡子:這就是你所謂的成功嗎?你真的了解你自己嗎?
你每天都在做一個老好人,你每天都在強裝堅強,你每天都活在別人的感受里,你不累嗎?
黃:累。
鏡子:那你為什么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呢?你為什么不敢承認你的懦弱你的不自信你的失???你知道你把我丟掉,我有多疼。
黃:對不起。我知道了。你就是我,懦弱是我,堅強是我,不自信也是我。
這些好的壞的加起來,就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我。
在這段對話中,有眼淚、有嘆息、有傲慢、有沉默、有悲傷。
最后,黃曉明走出暗黑的洞,坐在獨木橋上淋著雨,拿著一張黑色的面具說:世界上的每一個我,辛苦了,接下的路我們一起繼續往前走。
8 分鐘的短劇,完成了一次跟自己的對話。
| 02
而在現實中,開啟一次與自己的對話,并不容易。
王菲說,能與自己對話的,只有自己。她也許很早就跨過了生命的“鬼門關”。
她在別人眼里的灑脫、獨立、自在,不是憑空而出。兩次離婚,并沒有對她的人生有任何負面影響。
這是一個對婚姻、對親密、對人性有著獨立理解和認知的女人,這讓她單薄的身體里透著一股“硬氣”。
這種“硬氣”,不會被“小鬼”纏身。來自他人、文化、社會在婚姻上對女性的負面催眠,沒有侵蝕到她。
何炅問她為什么來這個節目,她說:輕松啊。不用評判別人,也不用彩排。
在王菲身上,看不見她任何的“努力”。
她沒有努力要做一個好歌手,沒有努力要做一個好母親,也沒有努力要做一個好妻子。
她不費力地過到了今天,在嘉賓席上,遇到搞笑、尷尬的時候,一副小女孩的反應。不大氣、不沉著、不女神。
這種簡單的反應,的確絲毫不費力。也許在精神分析師的眼里,王菲不夠社會化。但是社會化足夠的人,必然需要讓渡一部分個體化。
而能夠與自我對話,這必須在一個人身上被允許有足夠的個體化的發展。
社會化,是適應和滿足他人的能力。
個體化,是自我滿足和獨處的能力。
漫長的一生中,人都需要平衡這兩者。有時候,我們可以自洽,卻搞不定現實。有時候,我們又太習慣適應別人,遵循規則,背叛了自己。
黃曉明的老好人式微笑,也許意味著他就像在《獨木橋》中表現的:我每天都努力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更好的兒子、丈夫、父親。
他在另外一個真人秀節目《中餐廳》中,也是一副知心大哥的樣子,為餐廳經營不僅操碎心,還操了不少閑心,讓餐廳老板趙薇經常“擠兌”他。去超市采購食材時,他是最節儉的一個明星,節儉的程度超過了現在的普通 90 后。
當年他和妻子的婚禮,耗資 2 億,邀請了半個娛樂圈,堪比某某頒獎典禮。這與在超市買條魚都嫻熟地抖抖水再過稱的黃曉明,反差太大。
我們只能理解,在一擲千金的奢華婚禮中的黃曉明,是他努力想要成為的更好的自己的樣子。而這個樣子,是基于他所認為的,別人對他的期待,也許包括了他所認為的妻子對他的期待。
在超市中不經意流露的節儉,某種程度上,是他本來的樣子。多少人花費極大的努力,藏住自己本來的面目,活成了別人期待的樣子。
這也是為什么黃曉明作為首秀,跟導演溝通的時,說他在四十歲的時候發現,年輕時敢想敢做的事情,在這個年紀變得很小心,慢慢地縮小到了一個“獨木橋”。
他希望通過這個作品,讓每一個觀眾能夠學會接受真實的自己。
圖:@黃曉明工作室
| 03
我相信在這部作品誕生前,黃曉明就已經自問過很多次:我想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這是一個非常難以深入的疑問??赡軙泻芏嗷卮穑何蚁氤蔀橐粋€真實的人、我想成為一個從容的人、我想成為一個無欲無求的人、我想成為一個不被痛苦打敗的人……
重要的是,你怎么知道,你想要成為的樣子,不是你認為的別人期待你成為的樣子呢?
當你終于走上了自己的路,某天,突然你發現,媽呀,這條路怎么還是別人要我走的路,不是我想要的,你會怎樣?
那句被各個平臺都說過的話 —— 活成別人期待的樣子。把這句話用正確語句表達是:活成了我認為的別人期待我成為的樣子。
這個句子的重點是:我認為的。我們把自己想要的,裝在了別人的腦袋中,再告訴自己說,喏,這是別人對我的期待,我不得不滿足。
這種想法下面,本質是我認為所有人都正在熱切地關注我。這是通過想象別人正在關注自己,來滿足自己被關注的需要。現實情況當然不是這樣的,人人都想被關注,誰有空去時刻關注別人?
王菲簡單很多,她不會想,媽呀,這些粉絲是不是對我有什么期待。
去年她在上海的演唱會,被眾多人評論說,王菲老了,唱不動了,氣都沒了。如果有人采訪問她怎么看,可能她會說:是啊,是有些唱不動了。
當一個人越能接受自己,就越不會對自己有期待,也不會把期待投射出去,認為是別人對自己的期待。
鏡子里的人問黃曉明:你總是活在別人的感受里,你不累嗎?
這可能正是生活中的黃曉明的疲憊之處。
如果一個人太在意別人對自己的反應,就會實時需要做些事情控制別人的反應。
如果一個人害怕不被喜歡,他就會不自覺地討好,習慣性地照顧所有人的感受,他就不會有空間自我關注和自我照顧。
而一個害怕不被喜歡的人,是不接受自己的自我態度的向外投射。也就是說不管別人是否喜歡他,他都會害怕不被喜歡,因為他并不真的喜歡自己,尤其是他并不喜歡真實的自己。
| 04
我究竟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這并不是一個最重要的自我發問。因為它容易繞開此時的自己,將自己導向未來。你可以想出很多種想要成為的樣子,但那可能也不是你。
我是誰?這才是一個沒有回避自我的問題。
多數人都想要去一個地方,那個地方叫做“更好的自己”。
“我是誰”,能引領一個人回到和進入自我,就像回家。回到獨一無二的自己的所在。面對無法面對的自己,承認和接受它們是自己的一部分。允許它們以本來的面目展現它們。
它們可能是被我們認為自己身上非常不好的東西。顯而易見的自私、強烈的傲慢、不問由來的鄙夷、眥睚必報的小家子氣、某些惡俗的樂趣……
它們是我們曾經努力要藏起來的,害怕被人看見的。就像想放個屁,旁邊有人又夾回去。
有人問,那是要怎樣?把惡狗放出來咬人嗎?
不必藏起你的狗,就像牽著狗散步一樣,讓它能相對自由走路,但是也要盯好它,當它想咬人時,制止它。
那些被你藏了很久的部分,就像被肢解掩埋的尸體,可能已經發臭了。你需要挖出來領認,就像認領你的左膀右臂一樣。這是認識自己最重要的方式。
當你認識自己越深,就會越來越知道自己是誰。
你會逐漸自然地成為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