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原創非首發,文責自負。
“你們若恰好路經查令十字街84號,請代我獻上一吻,我虧欠它太多 ......”“If you happen to pass by 84 Charing Cross Road, kiss it for me! I owe it so much ......”
查令十字街84號,愛書人的圣地。《查令十字街84號》,愛書人的圣書。“查令十字街84號”故事自不必細說,您點開了文章,已證明了一切。
今天我想說說從“查令十字街84號”書店,看到了什么。
讓書店真正發揮“精神之地”的本質存在如何平衡盈利與公益的關系,是很多想開書店或已開書店同學的困惑。是的,現在開書店,首先是一門營生,其次是一個夢想。
現在開書店,有兩種模式:一種是規模性,有一個團隊或者公司作為依托。一種是個人性,就是那小小的夢想一定要讓它發芽。
所謂“精神之地”更多的是在說,書店已成為看書人、愛書人的精神寄托。
她/他或感情受挫,或懷疑人生,或事業迷途等,書店成為她/他一個人坐一坐的地方,就像單獨去看一場《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也許,可以尋找到一劑解藥。
精神寄托,我覺得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不管她/他在這個世界中擔當了多少社會角色,總有很多瞬間,要找回自己。書籍,是一種萬能的解藥,也許它不會治愈你我。但是,書里的故事,書里的風景,書里的幻想之境必定會在閱讀的那個時刻,讓你找回迷失在靈魂深處的自己。
她/他手捧一本書的瞬間,你會明白,書籍為什么永遠不會消失。
就像現在,我們會懷念小時候存下來的,放到一個小方盒子里的舊信件。設想,如果不小心,這一盒子信件丟失,就像所有的那些存在過的悲喜瞬間沒有了證據。
云中誰寄情書來的等待,很美好人生不過百年,我們現在習慣了一切快的情感關聯。有了電話,電話的次數越來越少。拿起電話時,言語之間,想快速結束通話的氛圍步步逼人。
現在很多的通訊方式,讓情愫越來越淡,讓一切情感的存在沒有了可見的依托。如果我想找回通話那一刻,我拿出冰冷的手機,看通話記錄嗎?抑或,我去翻來來回回的QQ或微信狀態的回執嗎?也許你懂,溫度沒有了,滴在手機上的淚早被手擦干了。想想,被淚水浸濕的信件,淚漬隱約還在,仿佛在訴說那一瞬的心境。
就像《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里所述,有時等一封信,漫長得如同一生,但是慢一點又有什么不可以呢。慢一點,才能寫出優雅浪漫的話語,慢一點,才能仔細尋覓盼望的愛情。
就像東野圭吾《解憂雜貨店》里,小小的投信處,解救了多少迷途的靈魂。
我想,如果你開店,或許,可以增設一個小小的投信處,但不要小覷它的力量。人有許多情感,需要如此的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