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莫高窟歸來,對于魂牽夢繞的敦煌洞窟藝術魅力的探求欲愈發濃郁。總想再去看更多,了解其中的奧妙!到了敦煌才會發現,敦煌石窟不只在莫高窟,還有一處藝術滄海的遺珠——榆林窟!它總是被我們忽略掉,其實藝術魅力堪比莫高窟。
本著既然來了,就不要有遺憾的原則。第三天,包了一輛當地的車,我們從敦煌出發一路向西前往榆林窟。莫高窟與榆林窟中間隔著一百多公里的荒漠,多少年來,兩顆敦煌的明珠在這片沙漠中遙遙相望……榆林窟地屬古瓜州,因為位置的遙遠,較之莫高窟不為人所知,也使其充滿了神秘的誘惑。
沙漠中的綠色畫廊
當我們慢慢接近它時,可以強烈地感受到這種神秘的吸引。榆林窟坐落在一個河谷里,驚訝于在這荒漠中居然有這么一片綠洲,流淌的泉水卻又如此清澈!榆林窟所有的洞窟都是在河谷兩側的峭壁中開鑿的。這里古時又被稱為:萬佛峽。因為榆木成林,一片蔥翠,所以得名榆林窟。
想象當時佛教東傳時,佛教徒們在慢慢黃沙中艱難跋涉,卻在絕望中看到了這個綠蔭成片,甘泉流淌的希望之洲,一定是欣喜而又感恩于佛祖的慈悲。認為這里便是佛緣之地,虔誠地把他們心中的佛神安放于此。
至今我們也無從考證,榆林窟開鑿于何時,只是從現存的42個洞窟中,可以知道最早的一批洞窟興建于一千多年前的大唐。那也是莫高窟全盛的時代,所以榆林窟從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敦煌石窟藝術的精萃!
古代佛教的酷炫視覺引導——經變畫
榆林窟因為沒有莫高窟著名,來往游客比較少。但正是因為此,榆林窟內的壁畫卻較之莫高窟保存更加完好!有的洞窟內的壁畫顏色居然沒有被氧化,還可以看到當時鮮艷的色彩,讓我們親眼目睹到了,也算是三生有幸!
因為大唐時期的洞窟較多,所以榆林窟內的經變畫算是它的一大特色!什么是經變畫呢?其實經變畫是我們中國人的獨創。它通過宏大的場面,豐富的細節,迷人的故事,優美的形象,以及中國喜聞樂見的形式,將艱深的佛教經典生動又明了地傳達給大眾,使佛法得到普及與弘揚。有些類似于我們現在很流行的視覺引導圖、思維導圖之類的!可見古代人們的智慧也是不可估量的,懂得將抽象思維和理論具體化。利用生動的經變畫,讓不識經書的普通百姓秒懂佛法并且又為我們后世留下了這么美妙的藝術遺產,真是功德無量呀!
最著名的經變畫是《彌勒經變》和《觀無量壽佛經變》。它們所描繪的是佛國的極樂世界。《彌勒經變》表現的是彌勒成佛的過程,所以對佛國的生活描繪非常詳細,當然也正是充分發揮畫師想象力的時候,畫師可以著力渲染我們所憧憬的世界。
佛國的生活是:村邑聚落,雞犬相及,山噴香氣,地涌甜泉。地平如鏡,風不揚塵,香美稻谷,一種七收;田園成熟,花果遍野,樹上生衣,隨意取用;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四珠寶柱,照耀通明。
在農耕文明時代,人們所渴望的不就是莊稼的豐收,人民的安樂。所以佛國極盡我們所想,讓莊稼一年可以收獲七次,所有樹木都可以生長出衣服!這樣我們就可以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孔子的大同世界于此甚為相似了。
佛經里的描述來自于虛空的想象,畫工們的描繪卻來自現實。畫工為了使筆下的畫面可信,自然會用自己熟悉的形象進行創作。于是佛經中虛空的想象就變得有血有肉,甚至可以觸碰了。
看《無量壽佛經變》中,所展現的雖然是一片佛國樂土,但仔細看畫中的舞榭歌臺,瓊樓玉宇,祥云飛天,寶蓮照水,佛祖居中而坐,樂隊齊奏法樂,禽鳥隨之舞動……
這其中難道沒有我們所熟悉的感覺嗎?那八位伎樂飛天,吹奏著笙、琵琶、豎笛、排簫、拍板……雖然樂器不同,卻演奏著相同的曲調;中間還有一位舞伎,身體健美,富于樂感;她一邊擊鼓,一邊飛旋,舞動著綢帶上下翻轉。這不是和長安城跳著胡旋舞的胡姬相似嗎?再看,她那盡力展開的雙手,她那狂肆扭動的腰肢,還有她那因舞蹈興奮蹺起的腳趾。這不就是盛唐當時動人的舞蹈形象嗎!
從經變畫中,我們不僅能看到佛教經典的故事和佛法的智慧,更多的是透過畫面,我們可以感受到當時人們精神、思想所追求的極致美是什么?那種對于美好生活的不倦探索和追求,才是這一幅幅精美壁畫的靈魂所在!
神秘西夏國的水月觀音
公元1308年,黨項人建立的大夏國崛起,榆林窟在此展現出了黨項民族的獨有色彩。西夏國在歷史上從來都是一個神秘的代名詞!因為它神秘的滅國,到如今 我們找不到任何他們文化的蹤跡。唯獨在榆林窟,我們在這里能稍微解開這層面紗,稍微窺到一點端倪。
尋覓一下壁畫中不同于其他的供養人,西夏侍者的特點為身材壯碩,長圓大臉,眼長額寬。還有那些飛在空中的各種動物,其實和現實中的動物很像,只是長出了巨大的翅膀!特別是西夏人所鐘愛的駿馬,在壁畫中成了飛馬!我們由此也可看到這個神秘民族心中的自由和浪漫!
榆林窟最有名的西夏壁畫要數《水月觀音》了,可以看到畫工精致的工筆重彩畫法,觀音形象端莊雅麗,意境悠遠。而且看整個畫面的主色調是以石綠色為主,給人一種冷峻、空遠、清幽的感覺。這種顏色同時渲染著一種密教的神秘氣息。正如密教代表標志,曼荼羅,精美卻對于中原文化有著一種陌生而神秘的吸引。
西夏人密教的這種濃烈風尚在此綿延了近兩個世紀,將大唐的華貴熱烈的氣息慢慢消泯了……
豪華的供養人
比較有意思的是第16窟,讓我看到了榆林窟甬道的作用。榆林窟的一大特點就是又長又深的甬道,而且甬道側壁一般會有供養人的畫像。所謂供養人,就是為洞窟修建提供資金、物品、勞力等虔誠的金主信徒!建造洞窟的時候,會讓他們的畫像在甬道等地方出現。
在五代時期,瓜州這里是地方官員曹議金家族的天下。尤其在榆林窟,留下了曹氏家族許多權貴供養人的畫像,可見當時曹家的勢力。
最典型的就是16窟,甬道兩側分別是曹議金和他的夫人——回鶻公主的畫像。兩個畫像都在1.67米左右,和真人等高。這也是五代時期供養人畫像的特點,非常寫實!畫像中的曹議金身穿絳色寬袖長袍,雙手端著香爐,恭敬而虔誠地面佛禮拜。
再看與他相對的回鶻夫人,身穿長袍,頭戴桃形鳳冠,冠上裝飾步搖,面貼花鈿,雙手合攏于胸前抱香爐,面向佛像恭敬虔誠供養。她的這身裝扮就是當時典型的回鶻女裝。
從兩位供養人的穿戴,我們可以看到曹氏家族的財富,尤其是回鶻夫人的穿戴和配飾,是美麗且奢華的!面貼的花飾都是純金打造的,真所謂古代的高富帥與白富美呀!在那個佛教盛行的時代,無論誰做了瓜州的主人,都會自豪且虔誠地將自己的心靈與信仰安放在榆林窟內。這是供養人們的驕傲,也表現了他們對于信仰的尊崇。
這一次榆林窟帶給我的驚喜真是太多、太多了!在這里留下了每個時代的獨特足跡。唐代的熱烈盛大,宋代的典雅寧靜,西夏的豪壯神秘,元代的朦朧深遠。歷史在這里濃墨重彩地描繪著,西北各個民族的文化合影!
來自四面八方的畫工們,帶著各自地域的特點匯聚于此,以畫來訴說他們心中理想的世界。雖然人們形象各異,藝術風格不同,但是面對理想天國的心靈卻是想通的。它讓我看到了 古代河西文化的偉大:寬廣的包容和融合!
榆林窟,千年之中歷經沉浮,在隔壁灘隱隱閃爍著藝術的光芒!雖然它曾遺落在荒漠中被人們所忽視,但是因為人們心中都有著對于歷史和文化精神共通的探知渴望,它終將被人們所發現。荒漠遺珠已經開始散發光芒!
敬請期待:我的絲綢之路(四)少年心中的那座浪漫城——蘭州,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