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王
歡迎來到老王的成長日志,本文大約1300字
在每個人的身邊,都會有一些靠自己的能力白手起家,改變命運的人物。
這些人的起點很低,和我們一樣,甚至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大家還在同一個單位,做著相同的事情。
但若干年后,原先都在同一起跑線上的一群人,走著走著,卻產生了巨大的差距,原因是什么?
為了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前段時間,我特地找那些靠自己能力改變命運的人,向他們討教成事的方法。
在沒向他們討教前,我思考了很多可能性。比如說:
可能是有的人可以很敏感的捕捉到機會,而有的人面對機會卻總是猶豫不決;
也可能是有的人不管做啥事,都會做到最好,而有的人總是像應付差事;
還可能是運氣使然,瞎貓碰到死耗子,等等。
但在討教后才發現,那些能做成事的人,自身都有一項最底層的特質,能吃苦。
關于吃苦,很多人把它簡單的定義為,付出繁重的體力勞動,越苦越累就說明越能吃苦。
就像快遞員一樣,每天接送數百件快遞,跑數百公里的路程,打數百個電話,中午沒時間回家,一個盒飯便可以為其補充足夠的能量。
不得不承認,這樣的快遞員真的很勤奮,也很努力,但遺憾的是僅僅付出體力勞動,遠遠算不上吃苦。
怎樣才算吃苦呢?
在2018年的時候。我就意識到擁有單一技能的個體,在未來幾年的職場中,很可能被淘汰,每個人都要具備多項技能。
而寫作無疑是極少數的,低成本高收益的技能,也是從那個時候起,我開始學習寫作,并通過寫作去提高自己的個人影響力。
在朋友刷抖音打發無聊的時間時,我在為了一篇文章的構思而苦思冥想。
在同事一起聚餐吹牛皮的時候,我在低頭閱讀,因為只有儲備足夠的知識量,才可以寫出高質量的文章。
有時候,會被別人嘲笑不理解,甚至會被誤解,但我篤信,做高價值的事情,永遠是最重要的,而高價值的事情,都來自于心智勞動。
因為長期來看,腦力的產出率一定比體力的產出率高,且高出很多個量級;
體力增長的玻璃頂很明顯,腦力增長的玻璃頂不知在何處;
體力衰退的時間來的很早,腦力衰退的時間會晚很多很多。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吃苦的概念是這樣的:
是一個人長時間為一件事聚焦的能力,而這件事不是隨便一件小事,而是經過深度思考,篩選出可以長期積累,且具有高價值的。
以及在長時間聚焦的過程中,所放棄的娛樂生活,無效社交,無意義的物質消費。
以及在過程中所承受的,不被理解和孤獨,本質是一種禁欲能力,自控能力,堅持能力和深度思考的能力;更深一層的講,是一種心智勞動。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特別喜歡把心智勞動和蓋房子聯系在一起,也會經常會用到這樣的一個例比。
心智勞動就像蓋房子的磚頭,如果只有一兩塊磚頭,就算是做夢也無法蓋成房子,所以要想蓋成房子,就必須要有足夠多的磚頭。
如果僅僅將足夠多的磚頭堆在那里,我們還是不能稱其為房子的,而是要把這些磚頭加上泥土,按照順序,整齊的碼在一起。
要碼多長?多寬?多高?碼到什么程度需要加梁?等等問題,都是需要動用心智去計算的。
而做事也一樣,要想把一件事情做成,依靠體力是不夠的,需要付出心智勞動;
如果僅僅付出一次,還是遠遠不夠的,而是要大量持續的去付出心智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