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不怨
以前朋友分享過自己五十天命之年的感悟,但自己沒有寫的沖動。看到老同學朋友圈一則視頻,還是寫寫,當給自己一個總結和放下一些東西,好學習輕松面對未來。
命薄如紙,但有不屈之心,算是自己的過往。
人生就是不斷體驗和鏈接,也就是對人、對事、對己。
對人:
1、親人和親戚。對龍應臺的《目送》,明白這個道理,但在面臨的時候總有個情緒消化的過程。當小孩遠走異邦留學,是否回歸,已不是我考慮的事情了,那是他個人的機遇選擇,此時開始逐漸親人變成親戚。分灶吃飯,就是親人與親戚的區別。不管對長輩還是對晚輩,情感上或傳統習慣上,可能都不會輕易接受這樣的界限,也會導致干預和過界。鼓勵與陪伴是最好的相互方式。
2、孤獨。不經人苦,不勸人善。沒有共情,也不能改變他人,也不會受他人改變;本身一個來,也會一個人去,自身的各種機遇的福禍都是天賦要去體驗的權利,靜默是最好的相處;總會有忍不住擺渡的善意,沒有惡意、不幫倒忙就是最好的方式;交集中的朋友間的喧囂不能解決自己晨夜的孤獨,誠意恰當對待緣分,學習能讓自己享受孤獨之美,已是造化一場了。
3、獨立。自身沒價值,所有鏈接都是負擔,能量是吸引才聚集的,不是靠爭取與攀附。
對事:
1、希望不再急功近利,盡心做好當下的事,盡好應盡之責;所有成敗經歷都是天意積累的財富,學習不要在糾結中辜負沉淀。
2、事成否,總是要天時地利人和的匯集。謀劃現在總是把長期風險放在第一,不是每個錯誤都有能力和機會可以糾偏的;看過往教訓,不做錯事是首要原則,矛盾轉化是有個過程的,也是尊重人性和規律。把負面清單能整理出來,遵守規避剩下的就是做正確的事。選擇做正確的事總比正確的做事來得重要,承擔的風險和獲得的受益差別也是極大的。積極與希望總是可以支撐的力量。
3、老天就像老師,總會給你各種作業。事分老天的事、別人的事和自己的事,做好自己的事,不管老天的事,少參合別人的事。想起高中數學老師郭老師的答題建議,把路邊的菜撿到籃子里就夠了。
對己:
1、承認自己的局限,學習怎么做好和享受當下才是人生。
2、不糾結錯與對,學習區分是與非。對與錯只是矛盾的兩面,本就共存,也只是是與非生長鏈規律中的兩片葉子;
3、不屈之心需要聚焦精進,不斷反思與實踐;
情緒的問題是人間煙火氣,能否跳出來的過程是免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