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沒有一點點防備的情況下,當著另一個公司人的面,我被下屬穩、準、狠的打臉了。
事情是這樣的,上午和一個公司開交流會。首先我簡要介紹了我們這邊的基本情況以及各項事務的負責人。在第二個環節負責人介紹具體事項時,負責人的第一句話就是“首先我要糾正一下,我的名字是XXX,不是XXX......”晴天霹靂!我把人家名字讀錯了,其中一個字是第一聲,我讀成了第四聲。
一方面我震驚于這個熟悉的字我讀錯了幾十年,都沒發現;另一方面震驚于她在第一句話就當場糾正了我的錯誤。我明白她不是有意讓我在另一個公司面前難堪。她應該覺得別人把自己名字讀錯了,糾正一下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會議上當時糾正免得會后還得一個一個說。是的,的確天經地義,理所當然。我也應該給她道個歉。
只是她沒有考慮到場合和方法。如果想糾正的話,其實有很多種方法,比如在自我介紹的時候讀對;比如我們兩個公司以后有的是合作機會,更正私下說或者會后說都行;退一萬步講,在一起工作幾年,發現我讀錯了隨時都可以提醒,一定要挑這種公司見面會的正式場合第一句發言直接糾正領導么?這個傻姑娘啊。
因為在任何公開場合,領導和員工都是一體的,都代表的是公司或者部門。我們共同的任務是維護公司或者部門的形象。同時維護領導的形象也是維護自己的形象。類似這種公司間交流的會議,友好交流的氛圍下也會暗藏氣場上的較量。當場糾正領導的錯誤其實打的是公司的臉,也是自己的臉。別人不會認為我們勇敢、耿直,只會覺得我們公司管理混亂,我們的職場技能急需提升。
當然,我不會因為自己面子過不去給這個姑娘小鞋穿,甚至沒有和她提起這件事。畢竟自己有錯在先,把人家名字音調讀錯了。
但我做了兩件事情。
第一:查詢部門員工的名字,避免以后再讀錯。通過規范自己,避免為別人糾正我創造條件。
第二:馬上思考整理怎么給領導糾正錯誤的通用流程,并盡快給大家培訓。避免以后我們再犯類似的錯誤。
一、我們所以為的領導的錯誤是“真錯”還是“假錯”?
在談怎么糾正領導錯誤的通用流程之前,首先很重要的一點是要確認我們所認為的領導的錯誤是“真錯”還是“假錯”。
有很大的可能,領導做的決定,我們覺得不對,但未必不對。
原因在于我們和領導掌握的信息不對稱。
1、領導的職務比我們高,資源比我們多,對公司的實際情況比我們更清楚,所以領導的信息量比我們大。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很可能領導做的決定比我們的更對,更適合公司的實際情況。
2、做一個決定領導有更深層次的目的,這個目的可能沒有時間或者不便告訴我們。也可能領導告訴我們,但我們不在其位,高度不夠,視野不夠,導致我們認為這個決定是錯的,不合適的。
我們作為有責任心的下屬,一心為公司著想,不希望領導的錯誤決定影響領導,影響公司。但受限于我們的信息量,受限于我們的能力,導致了判斷不一致的發生。
在這種情況下,我的建議是,如果不能確定以及肯定領導錯了,就百分百、不折不扣的執行領導的決定。
這一點我有很深的體會。因為現實是我們常常糾結于“領導這個決定明明是錯的啊,為什么我已經給領導提出了建議,領導還是沒有采納,還是按照以前的決定?”然后就自以為是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對領導的決定修正,對領導的命令打折執行,還想當然的以為這才是對公司好,對領導好,但結果很可能使整個任務失敗。一片好心,反而給公司帶來了巨大的損失。我們自以為是荊軻一樣的悲情英雄,獨自承受著壯士一去不復還的悲涼,寧愿違背領導的命令,犧牲小我也要保全公司,事實上我們是不聽領導指揮,執行力差的反面典型。
二、如果領導的錯誤是“真錯”怎么辦?
很正常。領導也是普通人,也會因為種種原因做出錯誤決定。我們做下屬的有責任幫助領導實現“領導的每一個決定都是對的。”這不是在明知道領導錯誤時依然曲意逢迎的溜須拍馬,而是我們的職責,所以大家不必有“拍馬屁”的心理負擔。
3W1H原則
在確定以及肯定領導確實錯了之后,我們可以按照3W1H參數,也就是錯誤的的重要性,領導的領導風格,犯錯的場合來判斷這個錯誤應不應該糾正以及怎么糾正。因為有些錯誤沒有必要糾正,有些錯誤需要糾正但要選擇適當的時機,有些錯誤則需要當場糾正但需要合適的方法。
WHAT:什么類型的錯誤。根據錯誤的重要性,有些無傷大雅的錯誤可以不糾正也可以選擇合適的時機糾正,但有些重大的錯誤可能需要選擇時機來糾正或者當場糾正。我們來舉一些例子。
1、可以不糾正的小錯誤。比如一些口誤,比如領導只是說錯了我們偶像的名字,或者只是搞混了已發生事情的微小細節,出言糾正就沒有必要。
2、可以選擇合適時機糾正的錯誤。對于一些不是很緊急的錯誤,就可以選擇合適的時機,比如私下交流時提出。
3、需要當場糾正的錯誤。一般發生在非常正式的場合,且錯誤影響比較大。這種是最棘手的,一個處理不好,對公司,領導和自己都不好。這就非常考驗我們的情商。會在文章最后部分舉一個例子。
WHO: 什么樣的領導?需要我們對領導的風格有一定的了解。領導也和我們一樣是活生生的人,有七情六欲,有人接受別人建議可能更容易,有人可能會更相信自己,當然也有人可能會比較小心眼,更有甚者有可能打擊報復。雖然打擊報復的概率不是很高,大家沒有必要草木皆兵,但是這一點確實是輔助我們分析的條件之一。
1、相信自我型:慎重考慮是否指出錯誤。一般不影響大局的小錯誤就不用指出了。如果是確定需要指出的錯誤盡量選擇領導心情比較好的時候,只有你們兩個人的私密場合提建議,選擇合適方法避免領導尷尬。(參見下面的HOW參數)
2、樂于接受意見型:這樣的領導我們糾正錯誤時心理負擔會小些,但并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隨時隨意的提出錯誤,也要注意場合選擇合適的方法。
WHEN:什么場合?主要包括公開場合(公司外部公開場合,公司內部公開場合)和私下場合(上班私下場合,下班私下場合)。一般情況下公開場合不太適宜糾正領導錯誤,
在私下場合向領導提出來,領導更容易接受,也不會在其他人面前尷尬。
HOW:糾正領導錯誤的正確姿勢。如果我們經過以上判斷,需要糾正領導的錯誤,就需要找到合適的途徑幫助領導。可以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1、打鐵還需自身硬
首先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就要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并努力改正。如果每次領導、同事給我們指出錯誤,我們一臉不服,不接受,不承認,就沒有立場來糾正別人的錯誤,別人也很難接受我們的建議。
2、表達目標一致性
我們的目的和上級是一致的,都是為了把某一件事情做好。所以在溝通前試著站在領導的位置思考問題,同時向上級表達愿意幫助領導完成一致目標的意愿,能夠讓我們更理解領導,也有助于領導明白我們的意圖,進入更順暢的溝通。語言上多用“我們”、“咱們”而不是“你”、“我”。
3、使用建議而不是明確對錯
爭辯誰對誰錯并沒有意義。我們的目的是解決問題。所以在談話開始時,不要有“我是對的,你是錯的”的心態,因為語言會反映我們的心態,有了被批評批判的感覺,領導會很不舒服,最好用提建議的方法。比如“關于這件事我有一個建議,想給您說一下看可不可行。”委婉的指出問題,能為后面的交流奠定一個比較牢固的基礎。
4、用數據來闡明事實
“我感覺”,“我覺得”都不足以支撐我們想要表達的觀點,只有提供真實的數據才能夠幫助我們認清事實,促進領導思考。同時對事不對人,更容易解決問題。
5、提供解決方案
告訴領導“你錯了”,領導也虛心接受我們的建議。然后,就沒有然后了......“該怎么辦?”“不知道。”這絕對不是一個負責任的下屬應有的做法,也會是一次讓領導心里很不爽的交流。俗話說“you can you up,no can no bibi。”
我們至少要帶著一種解決方案來糾正領導的錯誤。最好提供幾種方案,并闡明優缺點,提出你傾向的方案。不僅可以幫助領導解決錯誤,也是一次在領導面前展示能力的機會。
三、舉例:重大公開場合,領導犯了關鍵性的錯誤,怎么辦?
這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
“重大公開場合”意味著我們不便直接糾正領導的錯誤,領導會覺得難堪,在場的人會覺得尷尬,對公司的形象也會有影響。
“ 關鍵性錯誤”又意味著需要及時糾正。否則會給公司帶來重大的影響或者損失。
我們該怎么辦?
解決的方法并不唯一。
可以等待甚至創造合適的時機告訴領導。并避免其他人知道。
比如:
給領導發一條短信、微信告知領導正確的信息;
給領導送一杯水,順便送上一張字條;
必要的時候甚至可以自己來背鍋,來維護領導的形象。當然一定要讓領導明白你是在幫助他,而不是讓領導以為這個錯誤真的是你造成的。
以上就是糾正領導錯誤的判斷三參數,執行五步驟。歡迎試用。
其實我的名字也經常被人讀錯,第四聲老是被別人讀成第二聲,我要不要也按照以上步驟糾正一下呢?我開始了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