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 ? ? ? ? ? ? —— 愛爾蘭詩人葉芝
在小康社會里,教育的價值不僅在于解決生存的需要,同時也超越于單純的浪漫溫情的生命關懷。概括的說,與小康社會相適應是一種生活性的教育,以個性的解放、思想的自由和社會的和諧為目標。從生存型的教育走向生活中的教育,對基礎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們以積極主動的心態來應對因此而帶來的各種挑戰和機遇。
學習,也絕不僅僅是人生某一階段的任務,應該成為個體一生和社會發展不可分割的內在,內在必須的構成,需要融入人生、融入社會活動的各個領域。
學生到學校里來,不應該一天到晚將弦繃得緊緊的,又通過校園豐富的文化活動,給孩子們提供張弛有度的生活空間。閑暇出智慧,所有的活動其實都具有教育意義,對于孩子大腦的發育和身心健康都有積極的意義,關鍵在于我們如何正確認識,并為孩子們創造好的成長環境。
王學思也說:“沒有人一開始就很明確的知道自己擅長哪個方面,我們都需要經過不斷的探索和追尋來尋找到最真實的自己。”
家長和教師共度一本書,在讀書的過程中獲得對教育理念的認同,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也是家校共讀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今社會的重大問題和熱點問題,如中東和平、全球變暖、食品安全、環境保護與環境污染、星際探索,一帶一路等,既是公眾的熱切關注之點,也是公眾議論的集中點,具有直接或間接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選擇那些具有重要教育意義的社會問題作為學習資源,可以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他們對真、善、美的認知能力。
以《讓教育更明亮》作為書名,是一個愿景,也是一個目標,希望通過對教育本源的探究,引導家長不必局限于點點滴滴的得失之中,不必被功利主義所羈絆,多從人的一生發展的視角來看待教育。引導教師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一盞燈,始終堅守傳遞光明這一理想信念,把自己和民族、國家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