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深夜食堂》熱播,我沒有去看,但一直在內心里藏著的是母親的路上食堂。
在我們這個歲數,只有兄弟姊妹中只有兩個的不多,我們家就是,母親對我們倆個非常關照,一直比其他家庭里的孩子要寵愛的多,最能體現的就是無論在哪里,母親總是要時不時送些我們愛吃的。
記得初中時,我是全校第一個住校的,在初三最后升學考復習時,因為數學差,班主任說讓我住在學校里,幫我補補數學,他讓出了寢室讓我住。在我住學校后,每個星期總有一天晚自習結束后,會看到母親的身影,拿著一個電熱杯,里面是桂圓湯或者洋參湯的,給我補身子。
而我哥當時讀的是溫嶺中學,我去溫嶺的那幾次,也是媽媽給哥送吃的去。媽媽會將小墨魚煮好曬干;把大紅蝦煮好曬起來;把帶魚切段腌好,在油里炸好;把馬膠魚切塊,糖醋好油炸晾干,然后將在袋子里帶給哥哥。跟著媽媽乘車去溫嶺,一路聞著食物的香味,我真的是饞得直咽口水。
我讀高中時,也同樣有這樣的享受。因為就在松門讀,離家更近,母親也常常來松門買東西,總是會稍些好吃的來。而且更為豐富,有海蝦姑、螺、觀音手等海邊特有的小吃,也會有泡魚、肉圓等家鄉的特色。每次拿來,我一個人吃不完,見者有份,大家可以一起大塊朵頤。由此,還沒到高二,班里寢室里的同學都能認識我媽了,老遠看到了,都高興地跑來告訴我,大家知道,又會有好吃的來了。
每次從家里回校,母親總是將這些好吃地早早地準備好,一袋袋、一瓶瓶、一盒盒地裝好,讓我帶著上路。而我的青春叛逆表現往往就在分別的那一刻,看著母親讓我帶的那一袋袋、一瓶瓶、一盒盒,那么多,那么重,而我自己也吃不了,反正也都是分給同學吃了,一想到這個,我總是賭氣,偏不帶,然后一個人摔門而出,到車站時,媽媽卻已經追到車站,將這些都塞上車,并反復交代我,到那邊后一定要乘黃包車,東西要分給大家一起吃。
我們兄妹倆讀大學后,母親送去學校的機會也就少了,但她也總想著送。哥哥在江蘇常州讀大學,有一回暑假,哥哥因為學業沒有回家,母親就竄掇著我一起去南京看看哥哥,我知道她是心癢,怕他寶貝兒子的胃沒得享受了。打算去前,母親忙了好多天,找最好的海蝦姑,煮好曬干,與賣螺的定好,前一天要把最好最大的賣給我們。因為是夏天,怕東西壞了,母親找了泡沫箱,冰好冰袋子,放在箱子里。那天,通過不斷轉車,到哥哥的大學里已經是晚上了,母親趕緊拿出了吃的給哥哥和他的同學們分享,沒見過海的同學哪里吃過這些東西,不會吃螺,整個地咬,不會吃海蝦姑,一下子被劃破了嘴,即使這樣,他們還是吃得很歡,對于這幫同學來說,這些確實是從來沒有吃過的好東西。
即使是現在,哥哥在南京,母親每次去南京前,總是準備很多海貨帶過去給哥哥一家吃。而我就在石塘,每次母親做了好吃地,總打電話讓我回家去吃。
母親是農村婦女,不懂得我們工作上的事情,但卻是最懂得我們的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