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在獨立校媒上發(fā)表的文章,講LGBT,講這個社會上依然隱匿在人群深處的他們和她們。
觀不言小分隊在河海校園搜羅了很多隱匿在人群里的同志,大多人遲疑回避,不愿意接受訪談。“我怕說出來被人知道,就會有很多歧視的眼光,你懂得”。
但也有勇敢的人站出來,在陽光下笑臉相迎。她們說自己除了性取向之外,并沒有什么不同,偏見往往來自于無知。所以她們愿意講述自己的故事,講不論男女不論國家不論種族,大家都一樣的愛情與迷茫。
“不用閃躲,為我喜歡的生活而活,不用粉墨,就站在光明的角落。”
不愿意回憶,太難過了
主人公:西子,女,河海18歲文科生
我原來也是直的,直到遇見她。
我們同一所高中,但是不同班。當時高一軍訓集合的時候,我第一次見到她。就覺得這人好帥啊,我以為是男生。直到同學后來告訴我,我才知道她是女生。
因為平時也沒有這方面的信息來源,學校的教育也不會涉及這些,當時我還不知道有女同性戀這回事。但自己會有一種感受,就是每次路上遇見她都想多看幾眼,雖然互相不認識。
直到高三下學期,很偶然的一次機會,看到了她的聯(lián)系方式,加了好友然后慢慢認識了。
認識之后,可能真的是緣分吧,我們特別吸引對方,每天都有說不完的話。我每次見到她都特別激動,心情完全被她影響。
我們真正認識14天就在一起了,我可以說,我們不是現(xiàn)在這種網(wǎng)絡戀愛,只看照片聊幾天就在一起的感情,我們是真的特別喜歡對方。
從那年4月開始到大學開學,感情真的很好,盡管有時候會吵架,但是可以立馬和好。其中感人的小事很多。雖然在大一上學期的時候因為異地戀分手了,但她仍然是我最美好的回憶。
其實我都不敢怎么回憶,也不愿意多說,太難過了。對于未來會怎么樣我也沒什么想法,看情況吧。身邊的同學也有一部分知道我的情況,我也不會很介意。
會成家,雖然從來沒喜歡過男生
主人公:雨滴,女,河海理科女大學生
我們是初中同班同學,其實剛開始不是很熟,但后來初三的時候調(diào)位置就坐的比較近了,慢慢變成了很好的朋友,但感覺又跟以前的朋友不太一樣。
那個時候我比較叛逆,頭發(fā)剃得很短,身邊認識的同性戀也很多,初中的氛圍不大好,身邊人也不太愛學習,受了很多影響。
當時我覺得她真的好可愛,慢慢喜歡上了她。有一天我故意跟她進行了兩個小時的長談,試探了一下她對同性戀的態(tài)度,發(fā)現(xiàn)她還是可以接受的,就直接主動跟她表白了。
但那天晚上她并沒有給我什么明確的答復,只說自己需要思考一下。第二天早上給我發(fā)了條信息說,在一起試試看吧。當時心情超緊張,那是我第一次跟別人表白。
我記得初二的時候有一回看一個比賽,賽場上一個短發(fā)女生超帥。我很喜歡那種自由灑脫的感覺,就學著去剪了頭發(fā),很短,到鬢角。其實也有男生跟我表白,但我一直沒有感覺,跟他們也沒什么話好說。
但有時候我又覺得自己是雙性戀,雖然我也沒有喜歡的男生,但我也不排斥男生,路上遇到帥的男生也會多看幾眼。
其實在我家鄉(xiāng)那邊同性戀不是很少見,但在南京就覺得很微妙。我把自己的事情告訴了自己的兩個室友,一個很驚訝,說我是她生活里遇見的第一個同性戀。另一個就覺得沒什么。
我父母不知道我的事情,我也不打算讓他們知道,因為.....雖然他們比較開明,但他們會更多的考慮你的未來,覺得不會長久。
跟她在一起的時候,我做了很多男生應該做的事情。比如她每個月都會痛經(jīng),特別嚴重的那種,痛到在宿舍沒法來上課。我就翹課去她宿舍照顧她,給她買藥,后來她吐了,我就幫她嘔吐盆,倒熱水什么的。
我們家離學校很近,步行十多分鐘就到了,我就早去幫她買早飯送到寢室樓下,但其實我是個很愛睡懶覺的人。
我們倆成績差不多,初三嘛還是以學習為主,就一起去自習,每次月考完之后會一起出去玩,密室逃脫啊電影啊坐摩天輪啊,各種,也沒什么錢。
那天她去省外比賽,沒法給我過生日,但她回來之后為了補償我,就給我做了一頓飯,準備了三個小時,當時真的很感動。
后來她去了廣州讀書,我們異地,我不想讓她太累了又不想自己先說,就等她跟我分手。后來就互刪了。
分手那天晚上,我拉著男閨蜜騎著摩托車去了很遠的公園,喝了一箱啤酒,用嘴撬開瓶蓋的時候不小心弄破了臉,加上淚水弄得滿身都是。
現(xiàn)在我也沒什么想法,沒什么打算,走一步看一步吧。但我覺得還是會跟男生成立家庭,雖然我從來沒有喜歡過男生。
2016年5月,《中國性少數(shù)群體生存狀況》調(diào)查報告公布。
這份由聯(lián)合國開發(fā)計劃署“亞洲同志項目”、北京大學社會學系以及北京同志中心共同發(fā)起的調(diào)查,收到近30000份來自中國各省份、各行業(yè)的有效問卷。
36頁的報告大體勾勒出目前社會中性少數(shù)人群的生活、工作、婚姻圖景。而值得提醒的是,在接受問卷調(diào)查的人群中,80、90后占到絕大部分。而其中很多人,仍處身校園。
調(diào)查結果顯示,在性少數(shù)受訪者受到歧視的場所來源中,除去受傳統(tǒng)觀念影響較大的家庭,學校以39%的比例位列第二。在本該理性、包容的高校,性取向的偏見仍然存在。
他們在校園里奔跑、上課、住宿、考試,在表面上融入這個煙火騰騰的人間,內(nèi)心卻承受著不為人知的迷茫和痛苦。在社會包容度還沒有達到相應高度的當下,冰冷的成見橫亙在他們的生活與感情里。由于諸多顧慮,他們只能掙扎著游走。
雨滴說,她好像是個雙性戀者,最近好像喜歡上了一個男生,但還不能確定。也許在河海的校園里,這個短發(fā)的灑脫女孩跟一個男生牽手比跟女生要輕巧自如得多。我為她高興,又隱約為她擔憂——她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歡男生還是迫于無奈呢?
忘了在哪讀的一句話,很受感動,用在結尾吧:“在我們的性文化里,把生育當目的,把無知當純潔,把偏見當原則。愛情,本該是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的感受,而不是一個器官對另一個器官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