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熱門話題:“既然清華北大的都買不起學區房子,那還買學區房干嘛?”
剛聽到這句話還覺得沒毛病啊?!凹热毁I學區房是為了讀名校,但讀了名校,出來還不能買學區房,讀名校有何用?”
國人終于開始反思自己的“學歷崇拜”了。
但翻了翻這件事兒的源頭,知乎上一篇叫做“北京的房價是不是正在透支著北京年輕人的創造力和生活品質? ”的熱帖。才發現,我想多了。
回答這篇帖子的人,很多都是清華和北大的畢業生,吐槽了一堆他們買不起學區房的八萬四千種理由,雖然,在偉大的咪蒙看來,這些年輕一代中最努力,資質最好的人,他們都買不起房,很是讓人揪心。
但在我看來,這些名校生,就像像巨嬰一樣,在為自己的的境遇,找N個外在理由。總結下來就一句話,不是我不優秀,而是這個世界對我太無情。
拜托,如果這個世界對你們還無情,那其他人不是都該去死嘛?
其實站在他們的角度,也能稍微理解一下他們的心情。
當年爸爸媽媽不是說好了,只要上了名校,以后就能過上好日子嗎?(不知道現在還有多少家長拿這話忽悠孩子)咋現在說話不算數了?
所以,把他們看作是,表達被父母忽悠后的抱怨和憤怒,就很合情合理了。
還有人說,上了清華還買不起學區房,是中國的教育出了問題。但要我說,上了清華,還不能讓你擺脫廣場舞大媽級別的見識水平,這才是中國教育的最大問題。
沒上清華的人都買學區房了,你干嘛去了?
我有個朋友,野雞大專畢業,不到20歲就從東北老家來南方闖蕩,第一份工作是土方車司機,后來攢了點錢,跟朋友合伙開廣告公司,說是廣告公司,其實就是街邊的打印復印店,幫人裝個燈箱招牌啥的。
后來,生意剛有點起色,為了跟上海的女朋友結婚,來上海重頭開始,雖然人生幾次起起伏伏,但現在過也是在上海兩套房,兩臺車,兩個娃,兩條狗的生活。
現在對于他來說,生活壓力還是有的,有時候也因為錢的事情發愁,但我從沒聽過他有一句抱怨,他跟我說:世上沒什么過不去的坎,今天即使讓他一夜之間一無所有,他也能爬起來,給家庭給孩子還不錯的生活。
在我眼中,他比那些只會抱怨和抹眼淚的名校生牛逼多了。
清華畢業買不起學區房,關清華什么事兒?
名校的意義是什么,到底是名校培養出來的能力更重要,還是一張文憑更重要。
當然文憑有文憑的價值,能力有能力的價值,文憑本身也是作為能力的標簽,而被發明出來的。
從實際意義上來說,文憑的作用,是讓能力能被快速的識別出來。你去一家公司面試,一看你是哪個學校畢業的,就大致知道你能力如何,而能力,是你真正創造價值的本質。
但在中國人的傳統中,天然的有一種對文憑的崇拜。過去,哪怕你揣著一個秀才的文憑,在衙門就不用給老爺下跪,要揣個舉人文憑,那就可以讓人給你跪了。十幾年前,一張大學文憑,還多少能保證讓擁有它的人端上個鐵飯碗。
但講真,文憑真的能代表一個人的能力嗎?
超級暢銷書《窮爸爸富爸爸》的作者羅伯特·清崎,在一次演講中遭遇一位文學女博士的提問,她說我是一個單親媽媽,而且現在財務狀況很糟糕,很可能馬上會被房東從房子里趕出去,我到底該怎么辦?您能給我一些建議嗎?
清崎想了想,給她的建議是,你已經是文學博士了,說明你在自己這個領域的知識和能力已經超過了99%的人,再提升,空間也不會很大了,對您現在的情況,可能也不會有較大的改變。
您不妨嘗試去做一份銷售的工作,越接地氣越好,比如賣房子啊車子啊這種,這樣你能從中學到如何包裝自己,和推廣自己作品的能力。
誰知道,這位女士勃然大怒,她認為,讓她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去做一份下里巴人的銷售工作,簡直是奇恥大辱。
最后清崎不得已說:小姐,我是一名暢銷書作家,我并不能告訴你如何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我告訴你的是怎么讓你的作品,能受到更多人喜歡的方法,這難道不是一種價值嗎?
從這個故事,你可以看到,這位女博士不能說沒有能力,她擁有的很強的專業能力,但在生存能力上,可能還只是個小學生的水平。
女博士在文學上的造詣,是她多年修煉的專業能力。而清崎給她的建議是,去鍛煉自己的生存能力,這里可能包含了財務知識,健康常識,社交能力,儀表整理等等能力的綜合。
你錯失了最佳買房的時機,可能是你對經濟形式的理解還不足,你不能賺更多的錢去買學區房,可能是你對市場環境,對自己價值的評估還不夠準確,又或者你和那位女博士一樣,壓根就不想為改變自己的情況,而嘗試別的可能。
當然這也沒什么錯,但你自己也要承擔相應的后果,別抱怨這世界對你不公平。
所以,清華畢業生買不起房,不是清華的錯,這個國家最好的教育資源都給你了,你還不滿意,你能怨誰。關鍵在于,你是把自己包裹在那張所謂的文憑里不出來,還是放出來,面對社會的叢林,去真正學會如何生存。
我們到底要不要給孩子買學區房
能買當然要買,誰都不是缺心眼,明明有好的東西,不去爭取,那才是傻。
但你砸鍋賣鐵,傾其所有給孩子弄到一套學區房,你當你真的是為他好嗎?
當你為孩子付出了一切,但孩子卻并不能回報一個滿意的答卷時,你是云淡風清的說,“只要你努力,對的起自己就行”,還是說,“你特么對得起你老子嗎?”
如果是后者,很悲哀,你的孩子,就只能活在你給他設定的人生套路里,上名校,從名校畢業,然后裝的跟個孫子似的,去維持一個外表光鮮的身份。
其實要說教育資源,現在最稀缺的真的是什么名師,名校嗎?
我看不見得。
最近網一個小學六年級的男生彈吉他的視頻在網上瘋傳。高曉松看過這個視頻后說,“看完,砸琴,從此下半輩子只吹口哨。”
這位叫劉嘉卓的小朋友,出生家境很普通,學琴,也不是家里人的選擇,而是自己在很偶然的機會,在網上看到一位日本吉它大師的表演,才勵志學琴的。
家里并沒有什么條件給他請名師,全憑自己在網上,看別人的視頻,調慢了,一點一點的自學,甚至自己的琴壞了,也是自己聯系廠家,靠著幫廠家拍一年視屏的條件,才讓對方同意幫自己修琴。
他為什么能彈這么好,誠然有天賦的因素,但內心里的專注和熱愛,才是讓孩子能沉浸學習,提升能力的動力,而這才是我們孩子現在最缺乏的教育資源。
今天的觀點有點多,最后總結一下觀點:
名校生買不起房,應想想自己,給了你一手好牌還打不好,你能怨誰呢?
一張文憑保不了你一輩子,別太把名校的身份當回事,人生只在奮勇向前,而不是停留在原地孤芳自賞。
學校能給你的,只是專業能力,更重要的生存能力,必須靠自己去獲得。
父母傾其所有給孩子買學區房,一方面是為了孩子好,但也可能是綁架孩子,讓孩子活在你給他的人生設定里。
而現在,對于孩子,最稀缺的教育資源,不是那些外在名校,名師,反而是他們自己內心的學習動力,沒有被發覺。
關于教育方式,學習能力,學習興趣的話題,將是我們本周討論的重點,希望你能持續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