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瘋轉一篇《我做錯了什么,要陪孩子做作業》的網紅文,有趣的是,最喜轉發的人多是之前最愛曬娃的人。
也就幾年的功夫,原來那個乖頭乖腦的祖國花朵,已經長成為在作業里笨手笨腳、天分全無的熊孩子。
為人父母的辛苦和付出被陪伴寫作業這件苦差事折磨的噴涌而出,文章中父母各式吐血。誰說孩子是上天賜給父母的禮物,這明明就是給身為父母的人一場人間磨練。
可如果熊孩子也能發朋友圈(這個功能父母不會給),我們將會看到的又是怎樣慘烈的情景。
“我已經在學校學了一天,回家只想靜靜做作業,吃幾塊想了一下午的餅干,可我現在連洗手間也不敢去了,媽媽的臉上殺氣騰騰,她吃好吃的時,我從來沒有攔著,大人真是愛生氣!動不動就愛尖叫,吵的我頭更暈了,媽呀,我真想讓她消失!”
“我真的要好好想想,老師上課講的哪一個知識能做對這道題,我要快點完成,這比抓小兔難多了,還是別想小兔了,爸爸心情不好,他天天看手機我也沒意見,我玩一下,他就炸了,弄不好又要以強欺弱了!”
成人和孩子的世界就像是存在于兩個不同的星球上,喜好、夢想、價值觀、審美觀都不一致,而這種完全不同的世界恰恰又是我們成人給予的。
當孩子弱小時,我們拼命想讓他們多吃快長,包里隨時準備著給他們零食,長大了,又告訴他們要節制飲食,專心學習;當孩子少不知事時,我們盡力教他們怎么玩,一上學,又見不得他們的新奇玩法;當孩子對這個世界陌生時,我們希望他們學會勇于探索這個大千世界,但面對學業時,我們又希望他們的好奇心統統收回,一心向課本。當他們是孩童時,我們希望他們盡量快樂,上了學,我們就希望他們一本正經。
這樣顛倒的教育觀,是成人也會心里矛盾不知所措,孩子對于成長的茫然與心里難以抒發的苦悶,就可想而知。
美國心理協會的最新的研究,每6個孩子就有一個有焦慮癥。對于當下快速發展的中國,孩子無疑是壓力最大的群體,因孩子心理問題造成的家庭悲劇每天都在上演。那個被孩子氣的做支架的爸爸,他的孩子心理所承受的壓力,也許10個支架也撐不住來。
每個成年人,在多年前都是少不知事的熊孩子,幸運的是,那時沒有這么激烈的學業壓力和期盼,那時的慢時光還能給我們留下美好的回憶。
當我們慌張地跟著越來越快的社會成人生子時,這個世界已經面目全非,生活的壓力迫使我們生出更聰明、更高效的孩子,可是基因在娘胎里就決定了這個孩子不一定比我們更優秀。
初為人父母,出于對現實、未來的各種擔憂,往往把自我存在的焦慮傳染給孩子,并加以無數經驗的大道理,讓孩子和大人的世界里同樣沒有容易二字。
百年樹人的教育理念,確實與現實的社會不符,而這又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必然規律。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才是培養人類孩子的唯一途徑。
用父母的焦躁和憤怒喂養出的孩子一定難以抵御激烈的變革和奔騰的創新,而將來的孩子要面臨的又何止是來自人類的壓力。
父母是這世上最辛苦的職業,孩子又何嘗不是,不信你可以去問任何一個孩子,沒有哪個孩子不希望快快長大或者永遠當個幼童。
做父母是成人自己的選擇,我們的選擇權、生活能力、吐槽資源都遠遠高過孩子,成為他們的領路人也無可逃脫,所以陪作業、陪成長的痛苦是自我選擇的結果,也唯有安心去做,拿出當初選擇做父母的智慧和勇氣,我們都處理不好與孩子一起作業,孩子就更是困難。
我們做了父母,就是要陪孩子做作業,胸疼腦脹、內傷不斷都是作為父母的修煉,只能尋找世上的良方,提高自己的修為,讓孩子的作業之旅盡量不那么艱難,不要把給孩子的陪伴,變成了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