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首先向大家隆重介紹城市規劃與設計學專家王騫和一份開源化運作的建筑學雜志 Der Zug。為本篇準備資料時,偶然讀到王同學寫的 《Paul Bonatz:斯圖加特學派與斯圖加特火車站》。這篇文章內容翔實,敘述審慎節制而流暢可讀,王同學提供的建筑視角,歷史脈絡和思考方法處處體現訓練有素的專業精神,教懂我怎樣欣賞現有的這座火車站。 經王同學允許,本回將會用到他的資料和觀點。王騫同學畢業于德國TU Kaiserslautern,現就職于斯圖加特。這篇文章最初發表于2016年1月23日發行的《Der Zug》第三卷。在網上偶然看到這篇新鮮出爐的好文本桑深感幸運。為方便大家閱讀,引用的地方不一一用括號注明。有心人可以閱讀王同學的原文就知我抄了幾多。
另外,
《Der Zug》是由一群正在或曾經求學于歐洲德語區的年輕人發起并創辦的一份民間的建筑學雜志,不定期以電子刊物的形式于網絡發行。刊載內容以德語區建筑、建筑師介紹及建筑教育、理論、歷史為主,設有“教育”、“歷史”、 “譯文”三個固定專欄,并嘗試以“專題”形式對特定主題進行寫作和討論,以期對德語區建筑學有更全面深入的觀察和理解。參與其中的每一位作者和編輯都樂于將所見、所學、所感、所知、所思與更多的人分享,為將其轉化成中文語境的建筑學資源盡所及之力。
我自己有下載了全部三卷《Der Zug》和她的號外《Zug Plus》。閱讀了幾篇以后深感這份開源雜志之專業優美。在此向所有對建筑學感興趣的同學隆重推薦這份雜志。在她們的豆瓣專頁上可以找到免費下載鏈接。
現在言歸歪傳。
上一篇中向大家簡單介紹了當前定義的工程范疇。斯圖加特 21 工程中的第一部分(Pfa 1.1),也是影響到最多市民日常生活,最為引人注目的部分就是斯圖加特中央火車站的改建。本篇就向大家介紹一下斯圖加特中央火車站的歷史淵源和幾個重要的建筑學上的特點。用到的歷史圖片全部來自互聯網。
斯圖加特的第一座中央火車站
本專欄第一篇中有說到,因為地形的限制,斯圖加特的發展在19世紀陷入瓶頸。當時還是符騰堡王國時代,國王 Wilhelm 一世在斯圖加特盆地剛剛建造了一座法式王宮 Neu Schlo?。為方便新王宮和外界的交通聯系,Wilhelm 一世下令在新王宮近旁建造一座中央火車站。 1846 年他 65 歲生日的時候, 新的中央火車站在當時的王宮大街落成通車。建筑師是斯圖加特人 Karl von Etzel。當時斯圖加特人口為 5 萬。
這座火車站有 4 個港灣式站臺 (Kopfbahnhof)。車站大廳有木制穹頂,進出口處有弧形的拱。史料照片上有穿著制服的工作人員,手腳麻利的擦鞋匠,男男女女出行都是盛裝戴著帽子,還有許多來看火車的圍觀群眾。不像很多現代的火車, 火車頭可以從兩端牽引,當時的蒸汽機火車頭到站以后必須掉頭。1846 年的那座火車站還有一個供火車頭轉向用的大轉盤, 每當轉盤載著火車頭轉向的時候, 總是會引起許多人圍觀。下面的轉盤照片是我去年在 Heilbronn 的火車歷史博物館里拍來的(就算是今天,那種大轉盤都引人圍觀):
老火車站建成以后,隨著 19 世紀斯圖加特地區經濟文化的飛速發展,很快站臺就不夠用了。建筑師 Georg Morlok 主持了中央火車站的改建,站臺由 4 個加到 8 個。1867 年改建以后的火車站入口處立面是這個樣子:
火車運輸的發展速度遠遠超出當時人們的估計。擴容后的火車站在 1890 年已運送四百萬旅客,短短十年以后達到七百五十萬。 王宮大街上已經沒有火車站的擴展余地。1907 年,Wilhelm 二世決定在老火車站東北方約 500 米處建造一座新的中央火車站。這座火車站一直沿用到今天。在介紹今天的中央火車站之前,簡單交代一下老車站的命運。后來,王宮大街改名叫做博慈大街 Bolzstrasse。車站大廳幾經變遷,現在可以在街面上找到一家電影院,斯圖加特最好吃的冰淇淋店 Old Bridge 和一間米其林一星餐廳 “5”。“5” 的右手邊有一個比較高大寬闊的拱門,這個拱門算是紀念當年老火車站的遺跡。博慈大街與國王大街交接處近年是這樣:
Bonatz 的立體主義杰作
回到符騰堡自治王國的 Wilhelm 二世時代。1910 年,符騰堡王國鐵路局組織了新火車站方案設計公開賽。競賽要求考慮年 1500 萬人次,日最高 10 萬人次的人流容量,并且滿足貨運要求。總計 70 個設計方案中,33 歲的 Paul Bonatz 和 Friedrich Eugen Scholer 設計的 “施瓦本之臍(Umbilicus Sueviae)" 最終勝出(斯圖加特所在的巴登——符騰堡地區又叫施瓦本,以茂林深山和勤勞嚴謹的能工巧匠聞名于世)。其實鐵路局最初是打算建一個帶許多新隧道的貫穿式火車站,但是當時統計表明,95% 的乘客把斯圖加特作為目的地終點站,所以就放棄了建造便于火車繼續行駛的貫穿式火車站的計劃。
Bonatz 的設計也是根據柏林鐵路樞密院的要求,并隨著自己美學思想的轉變一改再改。最終實施的方案中,這座車站的南側,東側和西側大樓圍著 16 個站臺,構成 U 形的港灣式車站。就如下面的平面圖:
在這 U 形的長長三邊上,錯落有致的體量(Baumassen) 和高度差異劃分并塑造出了主立面側的體量韻律。車站三邊建筑的頂部作平臺式處理(Attika), 富有現代特征。站臺空間的棚頂低小扁平,內斂含蓄。
車站建筑南側,也就是在斯圖加特 21 工程中被完整保留的一側,長 191 米,含主次兩個入口和其他附屬功能空間,直接和內城核心區域相接。從國王大街向北望,火車站南立面右側可見的塔樓是一個簡明而又篤定的視覺終點。
東立面緊鄰帶狀的皇宮公園,原長 277 米,內含辦公及物流郵政等附屬設施。這長帶形的東立面給周圍的空間一個連續的界定。幾年前,東立面塔樓右側的翼樓已經拆除,她周圍的空間將被重新定義為東西向的連續綠地。
西立面含一個次出口以及旅店郵政等設施,原長 144 米。兩側前置的對稱大樓構成了半圍合式外部過渡空間。大家仔細看圖, 可以發現從右到左地面有個坡度。這幢對稱的大樓不動聲色地把這個坡度消化了。跟東立面的命運相仿,西立面的左邊翼樓部分也已經被拆除。現在看去,西立面的對稱美已經蛻變為殘缺美。
Bonatz 的定稿表現出明顯的立體主義(Kubistisch) 風格,既通過對方形體量的組織與構成來塑造建筑。他在修改過程中認定設計需要更為簡潔和硬直,而非當時相對富麗的裝飾風格,這一設想在 20 世紀初可謂先鋒前衛。在方案的演變過程中,主入口大廳的豎向元素被調整得更加細直,鐘樓的圓冠形頂部改成了退臺的平頂,站臺高聳的頂棚被調低,這些調整都將建筑向立體主義的風格和統一的形式秩序推進。
建筑立面水平向延伸,頂部輪廓平直,利用各前置體量和塔樓,形成體量韻律,以及水平向第一層的秩序;垂直向的窗組,墻柱,豎向線腳,柱廊等元素構成了又一層垂直向的立面秩序;整體水平向延伸的立面呈現出強烈的垂直性和雕塑感(Plastizit?t)。開窗基于簡潔的網格系統,在西側旅店部分,僅窗上方有功能性的減重拱作簡單裝飾;而南立面東部和東立面開窗垂直向分組內凹,形成類似墻柱的效果,延續了柱廊的垂直向秩序,塑造出光影效果和雕塑感。東立面頂窗在水平向自成一組,形成頂部的過渡處理。建筑內部空間幾乎無裝飾,只有出入口處有浮雕和徽章等節制裝飾。
火車站位于國王大街盡端的塔樓,上部采光的空間,以及埃及法老墓風格的入口和柱廊衍生出來的紀念性,讓很多市民對這座交通建筑產生類似主座教堂的心理感受。這實則符合火車站在二十世紀初期的重要性及紀念性需要。
在建筑內部空間組織上,王騫同學這樣說: “由街道空間進入內凹的拱形入口,經入口大廳,后進入上部采光的站臺大廳;或是抵達后,由月臺進入四面圍合的站臺大廳,再由出口大廳穿過柱廊走出車站,空間過渡連續,序列統一豐富。前側的方柱廊作為過渡空間和聯系空間,空間比例高窄懸殊,光影效果強烈。車站內部空間被分為多個大廳(現在只剩一個),由此各空間其實并不過于巨大,和人呼應較好,身體在不同的空間體量和形態,表面材料,氛圍及光線變化中可獲得豐富的感受。” 可惜的是我雖然常常進出這個火車站,但總是來去匆匆,沒有細細體會過這幢建筑的空間構思。上面圖上這個美麗的柱廊,今時今日也很少有人使用,一般大家進出站都走旁邊兩個出入口或者從下面的捷運車站通過地道直接上到火車站大廳。這個柱廊的地板現在常常是沾滿了黑得發亮的各種機油,也不知是從哪里沾來的。
這座火車站采用了厚重的磚石混凝土結構,墻體是外石內磚的雙層結構。外墻面的石材并非僅僅貼面,而是砌入了磚墻,是墻體的一部分。墻面石材用的是斯圖加特本地出產的貝石灰巖,通過人工敲鑿形成礪式表面(Rustika),陽光下光影效果豐富。石材色彩與當地城市建筑的色調一致。與人接觸的內部空間表面平滑處理,石材貼面方式變化豐富。建筑用到的多種巖石和沙礫全部在斯圖加特地區就地取材,體現了明顯的地方特色。
新的中央火車站于 1927 年建成通車。斯圖加特通過這座新的中央火車站帶來的交通地位,以及這一標志性建筑的塑造,獲得了現代大都市的形象。而在這之前,雖然工業發達且是王宮所在,但缺少現代大城市的地位和城市意象。Paul Bonatz 用這座火車站為斯圖加特塑造了高品質和有靈魂的城市門戶空間。
二戰時期,為了保護這座火車站不被完全炸毀,斯圖加特人在內卡河邊上建了一座中央火車站的模型。這個偽裝很有效,聯軍的轟炸機真的有被騙到。真正的中央火車站就這樣得以幸存。
頂部損壞的車站在戰后改造了原本木梁的頂部,后又經站前廣場改造以及地鐵修建和門窗的置換等工作。 車站原貌大打折扣, 作為整體藝術的內外部建筑空間都有一定程度的折損, 站前的主干道也割裂了這部分的城市空間, 但這不減其在今日人們心中的地位。 作為一件現代早期的大師建筑作品,以及得到市民和訪客喜愛的標志建筑,這座車站已嵌入了城市史和生活史。
這里貼幾張今年年初在火車站大廳里隨手拍的幾張照片(當時,車站大廳里的圣誕新年裝飾尚未拆除):
東邊的塔樓出口處:
本專欄第零篇向大家介紹過,這座塔樓上面有德鐵的斯圖加特 21 博物館,從這里可以搭電梯免費參觀樓上的博物館:
那天剛好工地開放日,媒體有來拍攝看熱鬧的市民。德鐵有為訪客準備了虛擬現實(VR)內容, 戴上 VR 眼鏡就可以身臨其境去隧道里看看工程進度和將來通車后的場景:
通往月臺的過道:
幾年前我搬來斯圖加特時,對這個火車站的最初感覺是,基本上沒有什么感覺。不像其他大城市比如法蘭克福、漢堡的中央火車站,月臺上巨大的圓弧玻璃棚頂或者鐵軌和站臺大廳之間寬闊的過渡地帶大聲呼喊 “我是一座大火車站, 看我多么宏偉壯觀”,斯圖加特中央火車站令我幾乎感覺不到她的存在。一下火車就可以直奔站臺大廳。大廳的內部也是有各種商業廣告但是四壁光滑整潔,色彩明快。快速經過為數不多的小賣部和小吃店,一轉眼就到了外面或者地鐵站。與她相處久了以后卻能漸漸感受到她簡潔謙遜的美德。她不是第一眼美女,卻是一個身材優雅,眉眼溫婉耐看,衣著打扮也處處體貼并提升周圍城市空間品質的大家閨秀。只是,她畢竟是 1911 年設計的老火車站,在功能配套設施上似乎跟當代城市生活有點脫節。以前在漢諾威,中央火車站里的平價超市 Lidl 和平價日化店 Rossmann 令我深感方便。火車站里的超市在周日和節假日都可以開門營業,漢諾威的市民不必擔心周日購物不便。但是斯圖加特現在的中央火車站,里面是沒有像樣的超市的。初到斯城時,周日無處買菜深感不便。而且 Bonatz 火車站現在安裝的電梯設備也很少且老舊。攜帶大件行李,不便搭扶梯的乘客想在地鐵站和遠程車站之間轉車很不方便。
火車站保護完整的南立面上,用金字篆刻著斯圖加特哲學家黑格爾的一句話: … da? diese Furcht zu irren schon der Irrtum selbst ist —— 害怕犯錯這件事本身就是錯誤。這個車站為斯圖加特市民服務了近 90 年,是時候給新的火車站一個新的機會。
本系列下一篇將介紹正在建造中的新新中央火車站。
謝謝閱讀, 下次再見。
(原文寫于 2016 年 1 月 30 日, 2016 年 9 月 9 日第一次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