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時光一去不回頭,年年冬至,今有冬至。
在這溫暖的南方里,沒有絲毫的寒意,所以完全忘卻了這節日。
只是到中午的時候,同事說要一起吃飯,一拍腦袋才想起來,哎呀,今天冬至啊。可是園區里面卻又沒有餃子吃。
下班后,我本來打算去超市買袋速凍餃子吃,可是總覺得這樣有點褻瀆節日。
于是,我決定去找一家餃子館,而且必須是山東餃子館,北方的餃子館才有餃子的味道。
像同事說的福建千里香啊,那叫什么餃子,只是大餛飩而已。
走了許久,風也很大,到了那餃子館,發現排隊的人很多。
在館子等了許久,餃子不上,手機也沒電了,忽然有些許后悔,干嘛不叫個外賣呢,非要巴巴地跑這大老遠吃著餃子。
可是餃子往嘴里一送,念頭立刻變了,覺得這餃子吃得過癮,吃得值,吃得滿足。
當時想著,這餃子呢,若是對于那在家的人,對于那成雙結對的人,也許是可以不吃的。
而對于一個只身在異鄉的人,卻是非吃不可的。
因為吃的不是餃子,吃的是節日,是溫暖,是思念,是團圓。
02
小的時候,總是對過年充滿期待的,期待過年的時候的熱鬧,圓滿。
漸漸長大了,發現過年也不過是這回事兒嘛,并沒有像想象中有那么多好吃的,
不過是大年三十一頓餃子,初一早上一頓餃子,正月初五一頓餃子,正月十五一頓餃子。
過一個年,就是四頓餃子的事兒。
但為了這餃子,卻有得忙活。
比如必得提前準備豬臀尖肉,那里的肉最好,那肉餡也一準兒是自己剁的。
也必得有大蘿卜,那蘿卜需要切絲,焯水,用籠布擠出水分,剁碎。
這肉餡加上蘿卜絲,放入鹽、醬油,慢慢攪拌,直到充分融合。
面團也必須要自己和,經過揉捏,先做出一個一個圓劑子,用小搟杖搟成餃子皮。
然后就可以包餃子咯,有的人家粗放,是用手一擠,一個餃子就成了,
有的家里講究,那餃子就能捏出朵花兒來。
等餃子包的差不多,也就可以下鍋煮了。
這時候頂好的是柴火鍋,因為那火足夠大,這樣餃子不會爛,
那鍋也足夠大,一鍋下去,一家人管飽。
那餃子撈出來后, 大家相互問的第一句話就是,
這餃子香不香啊,那是,香著呢。
03
而在冬至呢,北方已經天寒地凍了,你走在放學或者下班路上,
忍不住往下拉拉帽檐子,然后裹緊身上的大衣,還往手上吹著點兒熱氣,跺著腳說,這冬天可是真冷啊。
然后又想,可不是嘛,今天是冬至了,
哎呀,必須要吃餃子啊,不吃餃子,這耳朵可是會被凍掉的,回家一準兒吃上個一大碗。
所以在節日里,餃子里就意味著一切,在春節,它是辭舊迎新,在元宵節,它是開年迎春,在中秋節,它是家人團圓,在冬至,它是不懼嚴寒。
04
在粗放的北方,其實包餃子是個相對復雜的工藝,
需要做皮,做餡料,然后手工包,但是大家卻樂此不疲。
比如,我讀大學的時候,每次要離開家之前,
我在家里收拾著東西,一會兒不見我媽,她就在廚房里忙活上了,
媽,別包餃子了,多麻煩啊,
麻煩啥啊,一會兒就好,
我媽那無敵手,那餃子簡直速成了,
然后,媽媽看著捧著餃子碗的你,露出滿足的笑。
所以,在我們要離家的時候,或在好不容易的團聚時,總是會有這餃子相伴。
有人說吃飽不想家,而對于媽媽來說,餃子在你回來時意味著歡迎回家,在你離開時也意味著好好照顧自己。
有一年,妹妹去遙遠的南方打工,春節沒有回家,
大年三十晚上,電話里媽媽問的第一句是,有餃子吃么,妹妹說,沒有,
掛下電話,媽媽的眼淚就掉下來了,嘮叨著說連餃子都吃不上。
所以,這時候,吃的不是餃子,吃的是慢慢的媽媽的思念和牽掛。
05
所以我在外地,每當胃口不好的時候,總是喜歡去吃餃子,別的吃不下,餃子還能吃不下嗎。
我也喜歡跟一群人包餃子。
房子里雖然地方不大,那案板小小的,把買回來的菜剁碎,包上肉餡,
然后一群人圍著一起包餃子,我就會感覺到渾身的暖意。
我想也許我喜歡的并不只是包餃子,不然為什么我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從來不包呢,
我喜歡的是那包餃子的氛圍,那么個熱熱鬧鬧的包餃子場景,跟過年的時候家人團聚時是一模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