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得到」上吳伯凡的專欄第一季也結束了,也是我訂閱專欄中結束的第6個。
每個專欄告別的時候,這些大拿們無一例外表示收獲的比得到的要多很多。我堅信這是發自于內心的真實感受,而不是客套話。
仔細想想就能明白,一年的強化輸出相當于在他們本身就堅實無比的知識架構又來了一次“大檢修”,對頂尖高手來說,能夠有機會逼自己一直處在真正的“stay hungry”狀態,不容易。
也許,不斷的將知識盲點補上的快感是除物質之外推動他們堅持下來的最大動力吧。
而對于我,老實講,第一季的十個專欄跟下來,感到有點信息負載,也很大程度影響知識的吸收效果。
正好在網上看到一句富有哲理的話:送奶的比喝奶的體質好。
不就是嗎,持續一年的輸出獲得知識收益,肯定比持續一年割韭菜式的輸入要大的多。
于是想到一個概念:安慰劑效應。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現在的知識服務和健身房一樣,都屬于安慰劑效應的產品,它們關注重點不在于能夠讓你變成什么樣的人,而是讓你感覺會成為什么樣的人。
這種說法有毒,“毒”在邏輯自洽,“毒”在會命中很多人。以至于在市場上,安慰劑類的產品最好賣,而且可以反復消費。
看看現在滿朋友圈的英語打卡、閱讀打卡、健身打卡,此起彼伏。
但“安慰劑”產品真的有毒嗎?我反倒認為它是最偉大的發明。
判斷標準很簡單,它能成功讓人心甘情愿的將意識轉化成具體行動。
可千萬不要高估每個人的行動力,即便現在“just do it”的雞湯已經爛大街了。越是強調的東西,越是稀缺。
所以,“安慰劑”產品不僅僅是讓你感覺會成為什么樣的人,而且還會讓你邁出開始變身的第一步。
“夢想總要有,萬一實現了呢”,“行動總要有,萬一堅持下去了呢”。
借用羅胖在羅輯思維中分享的一個觀點:
人類世界里有很多并行不悖,甚至相互矛盾的道理,我們懂得越多越好。但是,現實世界里,卻往往只有一個行動的結果,我們判斷的越準確越好。
其實,任何道理在不同角度上都有存在的合理性。但,你的行為永遠只代表你自己的選擇。安慰劑也好,自律也好,雞湯也好,毒舌也好。
最終你的行動會證明,在你這里,真正適用的道理是什么。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