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受生物性的閾限,在短暫而紛紜的生命歷程和社會生活中,人人(不管您是誰!)都會有許多人之為人的切膚般的感覺。比如,疼痛、虛弱、渺小、無奈、無力、無助、孤絕、死亡等等感覺;且極易由此因此形形色色的困惑焦慮等等情緒,許多時候都難以排遣、消解、轉(zhuǎn)化。
然而,我們畢竟是社會性動物,我們總要在群體中生存和生活(至于那些厭倦人世遠離塵囂的人士或曰隱逸者的情形,不在這里的討論范圍;我比較關注尚在塵世里艱難生活的人們,自然包括我自己在內(nèi))。更重要的是,我們總要力求在廣闊的社會舞臺上施展我們無限的才能和能量,以求(對自己、對親友、對民族、對社會、對國家、對世界)有所作為;總要夢想在人類浩瀚無際的歷史鐵卷上劃下一些痕跡,或涂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或幾筆;當然,這絕非普普通通者能夠隨隨便便就可以做得到的。
而事實上,我們常常感到力不從心,什么事情總覺得做得不盡人意,很多時候,即使自己非常努力地去做了,仍然覺得離自己的預期差距太大;還有,無論如何地傾盡心力,也很難做到在真正意義上的與他人與社會相容。由此,莫名其妙的就生出許許多多的煩惱、困惑和焦慮,甚至寢食難安。總覺得自己就是個無用之材,有負蒼天厚土的眷顧和厚愛,枉過一生。
怎么辦?
這可是個大問題,畢竟涉及方方面面許多問題,決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談清楚談透徹的。當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或多或少或深或淺都會有自己獨到的體驗、認知或看法的;而對別人的看法總是不以為然或嗤之以鼻的。這可能就是使得各種問題復雜化的原因之一吧。感觸影響情緒,情緒生成思想,思想左右行為。于是,無論是個人生活還是社會生活,犬牙交錯,顯得繽紛璀璨,流光溢彩。而事實上,美好斑斕的光暈掩飾了個人的孤獨、眾生的悲情及其殘酷的真相。而人的生物性又必然決定了其自私性,而這種自私性又是脆弱、渺小甚至是陰郁、晦暗、隔絕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眾所周知,社會生活是有規(guī)律和規(guī)則的,主流趨勢或潮流引領世界大勢,容不得少數(shù)觀念與之抗逆。(至于又由誰、誰們以何種思想、威權、魅力、理念和強音引領世界潮流,是一個重要的大話題,這里暫且擱置。)所以,從眾與跟風是人們參與社會生活的常態(tài)。脆弱、渺小、孤獨的個人無論怎么說都必須匯入世界潮流,所謂涓涓細流匯入江河,注入海洋(而或蒸發(fā)或藏匿深山或人跡罕至的什么角落,是另一個層面的話題了。這里亦姑且擱置不論)。任何以一己之力企圖與眾勢抗逆的,都是沒有出路的,也難有光明前景的;要么只有過氣、落伍,被時代大潮所淹沒所淘汰,湮滅無痕。
綜上所述,看起來,我們只有盡力上進,與社會生活保持同步(而不是過于在意個人的內(nèi)心風云,沉迷于個人的執(zhí)念,囚禁于自我狹隘的空間),調(diào)整自我,接納眾人,融入世界,勉力實現(xiàn)個人的價值,才是正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古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