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解釋
青春期:是由兒童到成人的過渡時期,由于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的影響,人體的外部形態、身體機能、心理、智力、思想、感情、意志、行為等方面都將發生巨大變化,整個肌體漸漸成熟。
亞伯拉罕·馬斯洛:心理學“第三勢力"代表人物,人本主義心理學開創者,又是一枚猶太人。我們最熟悉的,是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青春期的孩子正在進入高層次需要的階段,所以愛和尊重尤為重要。
馬斯洛的關系理論
關系理論:馬斯洛認為再復雜的關系,都逃不出一個人和另一個的,二元關系,這是所以人際關系的基礎,因此,我們把握好了人與人之間的二元關系,其他的就引刃而解了。簡單了二元關系,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一、支配--從屬型:一方在于控制另一方,另一方試圖反抗,沒有結果后,偃旗息鼓,麻木地聽之任之。
二、淡漠放任型:一方對另一方放任自流,冷淡,不積極回應,另一方無的放矢,散漫,游離。
三、平等尊重型:雙方尊重彼此,能平等的溝通交流,達到彼此內心的愉悅。
支配--從屬型的親子關系
個案:BB,13歲男孩。初一休學在家,無精打采,郁郁寡歡,提不起精神做任何事情,剛休學還打下游戲,逐漸游戲都不再吸引他。初步診斷為抑郁,父親陪同來咨詢。我發現一個現象,他父親在時,他動作都很少,更不要說講話,但一對一咨詢時,發現眼神沒那么游離,有時也能一問一答。通過了解才知道,BB的父親在當地,是一等一的牛人,說話鏗鏘有力,做事順風順水,在他面前,兒子簡直一無是處,太弱。于是,他為兒子規劃了美好人生,景繡前程,奈何兒子越大越不爭氣,處處和他對著干,于是紛爭不斷。也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突然孩子就不說話了,也不怎么搭理父母,剛開始以為孩子賭氣,沒有在意,沒想到,一天比一天嚴重,結果......
也許你會認為,這只是特例。也許是的,哪怕只有萬分之一,我們也不希望發生在自己身上或身邊。其實,隨著社會壓力的加劇,這樣的悲劇還在不斷上演。
不光是強迫的學習,還有強迫的愛,處處小心謹慎,用心呵護,怕孩子吃苦,吃虧,這不準,那不行,最后這種約束的愛,讓孩子找不到自我成長的方向,在壓抑中陷入孤獨,迷失自我,造成一系列隱藏的心理問題。
對罵,一種反抗
以上三種情況:對罵、撒潑、沉默,你與孩子有過嗎?
通常的家庭都會遇到,這不是大問題,但作為父母不重視,不另辟蹊徑努力解決問題,就很有可能讓它成為隱患。
淡漠放任型的親子關系
個案:妞妞,14歲女孩。活波可愛,瘋狂喜歡楊洋,凡到之處,必追。開始,父母覺得追星沒什么,支持。到后來,沒有心思學習,上課無精打采,沉溺于網絡直播,家人才陪同來做咨詢。了解到其家庭較為復雜,父母離異,妞妞跟爸爸。爸爸獨自在外地做生意,交給婆婆爺爺照顧。老人覺得孩子沒有爹媽在身邊,就“精心呵護”,要什么,給什么。妞妞媽媽,覺得前夫的錢不給女兒花,劃不來,拼命幫女兒爭取這樣,爭取那樣。妞妞爸爸,經濟比較寬裕,也覺得虧欠孩子,盡量用“錢”彌補,孩子要什么,給什么,不講原則和界限。小學二三年紀就開始玩智能手機,零用錢也是成百上千沒缺過,但是放任自流,不是愛,是害。在缺愛的環境中,妞妞開始自己找尋她認為的愛。偶像崇拜,有自己的一個小團體,網絡直播,贏得所謂的關注和鮮花。孩子和父母越走越遠,孩子尋找的愛,也越來越空虛,飄渺,這樣的結果,我想不是父母不愛孩子,而是缺乏有原則和界限的愛。
沒有那個人的成長,開始就一帆風順,馬到成功的。家長不要因為孩子在青春期的一點點叛逆,就放任自流,回避問題。孩子是需要不斷的引導和糾偏的,如果我們作為父母稍有退縮,就會讓孩子覺得缺乏愛和尊重。缺什么,他就會補什么,而他補救的方式往往是偏激的,比如追星、早戀,或者孤僻等等。一旦,發生了這些問題,我們還得愛他,只有愛才能喚回迷失的問題孩子,打、罵、不予理睬,都沒有任何作用,做父母謹記“愛是恒久忍耐”。
平等尊重型的親子關系
最佳狀態是什么?大家一看就知道。但不是一開始,我們就能辦到,也不是我們開始建立了,就一直能保持,這樣的狀態,需要我們父母不斷的調整,不斷的自我修煉。
平等尊重,看似簡單,但要在父母和孩子之間一直保持平衡,的確需要耐心和愛心。因為,孩子處于弱勢一方,父母難免不強勢,即使父母不強勢,孩子總以弱勢自居,也很難達到平衡。這就需要,父母和孩子,平時除了在家庭生活中,以平等尊重為基調,在社會生活中,也應該以平等尊重對待周遭。只有日常的修煉,才能化有形為無形,滋潤我們的心田,讓我們心平氣和對己、對人、對事。才能真正建立和保持平等尊重的親子關系,讓家不再傷人,而是成為療傷的港灣。
首先我們嘗試:
1.你說,我聽。你不說,我不猜。
2.不說傷害尊嚴,攻擊人格的話。
3.不論斷。不論斷他人,也不論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