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更新下紹興游記,網上的信息幾乎全都不準確,各家有各家的說法,更多的應該還是網絡推廣帶來的營銷弊端,坑苦的是我們這些少行的游客。
跟閨蜜是在定在7.14和7.15兩日,在網上看好了攻略,但也不完全看,怕太規矩了會失去游玩的樂趣。只是大致定了一些方向,畢竟也不遠,實在不行,就像土豪閨蜜說的:還有錢解決不了的嗎。
車票:我們買了性價比最高的早晨8:10分的票價137南京南-紹興北高鐵。返程是15日下午14點43分同樣的高鐵。
酒店:定了網上所說的匯金購物中心如家店,傳說中的特惠大床房,費用142,網上評論說晚上能走路去附近倉橋直街看夜景吃小吃,這條最為心動,其次就是說距各景點都不遠距歷史城區景點,蔡元培和王羲之魯迅故居景點步行十分鐘至半小時不等,去東湖和蘭亭步行三百米就有公交車可去,性價比當然這個最高,我們擔心選擇魯迅故里內的住宿,會離得蘭亭很遠,所以相比之下還是選擇了如家。
景點:重點就是魯迅故居和蘭亭,其次就是沈園和各種名人故居博物館一類的,但最終我們也只是游玩了魯迅故居、沈園和蘭亭。個人最喜歡的就是魯迅故居和蘭亭了,因為有喜歡的兩位文人,走他們走過的路,看他們看過的風景,仿佛離他們更近。
美食:這個完全可以忽略吧,因為在大肆修路,我們與美食隔欄相望,本打算直接點外賣,可是連外賣至少也得半小時,沒法子,只能出去找食,要說紹興美食,真的沒發現,我們走了這半條街,最終點了發誓這輩子不會碰的“開封菜”。
魯迅故里
去的前一天晚上,由于停水,睡得晚,第二天一早,六點,跟閨蜜無奈的爬起來,收拾好行囊,一人一個小包,我的包本身沒什么,已經減負到它能承受的最低限度,可由于一個單反,依然很沉,就這樣匆忙下踩點的上了高鐵,還算順利。
到達紹興,已經是十點半左右,一出高鐵,一股暖流襲來,與昨夜查的天氣預報很是吻合,天氣預報有39度,再配合鋼筋混凝土的城市熱島效應,實際溫度總得有四十度左右吧。我親耐的閨蜜,在來之前,很熱心很主動的買了兩頂黑色的帽子!我說要不要帶傘,她一口回絕,說打傘麻煩,那好,就不帶吧,反正我這么多東西,帶傘肯定不方便。下車后,我們怕坐公交麻煩,反正攻略說紹興北站離如家也就二十來分鐘,起步價多點,我們毫不猶豫的打車,加上修路堵車,足足四十多分鐘才到,司機為了更好地接單,聽我們也是外地口音,把我們放下離如家還要走十來分鐘才到的位置,還收了我們五十多,著實感覺被坑的太慘,跟攻略說的大相徑庭。
山路十八彎終于到酒店,大概休息了二十分鐘,看了下附近路線,本來說的十分鐘到公交車站,一直在修路,一路問一路走,沒想到最后直接走到了,花了半小時左右,紹興人很熱心,特別是一些大嬸,可是方言真的隔層山啊!中午最熱的時刻就是一兩點的時候,太陽直射點最高,終于到達的我們,簡單的在魯迅故里的大標志牌瞇著眼睛尷尬的擺了個pose拍了照,算是來過了吧。
知名小吃臭豆腐,孔乙己茴香豆,然而并不能吸引我們,吃了份牛肉面,攢夠了精力開始下午的閑逛。主要有四,魯迅故居,三味書屋,百草園,魯迅紀念館。處處都充滿了魯迅的氣息。
魯迅故居總的來說不算大,但如果作為一戶人家,在以往應該算是大家人了,畢竟有私塾、大菜園子、幾間廳房。首先我們參觀了魯迅的父母臥室及老師壽鏡吾的的書房,以及一間客廳,印象深刻的就是壽老的書房,書櫥和書架,簡單的陳設,還有個四方桌,幾張椅子,僅此而已,似乎越簡單的陳設,人越能沉淀,不會“亂花漸欲迷人眼”。回顧以前的文人,還沒有商品多樣化的年代,這樣的樸素,寧靜致遠,淡泊明志。
其次,我們參觀了三味書屋,看到了小時候課本里魯迅自勉的早字,只能遠遠的看著那張最里邊的“豪華”座位,而“早”字我們所能看到的也只是拓片,“這就是當年魯迅坐過的,為了安靜,選擇了最靠里面的座位,為了自勉,刻下了早字”。隔壁房間,擺設魯迅的“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以及“三味”-讀經味如稻梁,讀史味如肴饌,諸子百家味如醯醢。導游解釋,由粗糧到細糧。這些讀書方法和讀書精神,可能到現在我并未完全吸收與領會,只能贊嘆,魯迅在智慧的同時又有著非比尋常的刻苦精神。
穿過這個門廊,轉彎就進入了百草園,雖然很熱,但體會到了魯迅筆下的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們是從三味書屋到百草園,從靜到動。百草園,在我看來,其實也就是魯迅家的菜園子,說上去好像沒什么,但魯迅的筆下,是如此的生動,讓我們循著課本去尋找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鳴蟬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油蛉和蟋蟀們,蜈蚣,斑蝥,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真真的物種豐富。時隔九十年,依然如書中所說,故人雖已西辭,這里的一切卻如故,如若魯迅一襲長衫還能回到這里,對于物在人非,他將會有怎樣的感慨。
下午,我們選擇了溫度相對低的魯迅紀念館,這里與其他任何紀念館無異,無非是一些紀念物,一些魯迅的生平濃縮,讓我最不能挪步的就是社戲,一個在水中央的戲臺,兩邊是橋,觀眾都是站在前方的船上看的戲。對于社戲,就像是我們的廬劇,反應人民群眾的生活,更加接地氣,在忙余的夜晚,悠閑地站在水中央,伴著銀白的月,好不愜意,如此滿足。
沈園
在魯迅紀念館這個最清涼的地方跟閨蜜東倒西歪的睡了一個多小時,起身去了沈園,四點一刻,太陽還是很烈,買了張四十元的票,進去后,繞了很大圈,發現,只有零星的幾個人加上入門就可以看到的釵頭鳳:
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墻柳。
東風惡,歡情薄,
一懷愁緒,幾年離索。
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
桃花落,閑池閣,
山盟雖在,錦書難托。
莫!莫!莫!
我:“陸游最終還是聽老母的話,跟唐婉分開了,這就是古代版媽和媳婦兒掉水里了,他救得媽。真是孝子。”
閨蜜:“什么孝子,就是個媽寶,這樣的男人,就是一現代版渣男。”
黯然傷神。
隨后,沒有尋得攻略里的愛心小池塘,去了陸游紀念館,看了些字畫,就出園了。看著這個沒什么特色的園子,只是因為當年免費開放了一次,陸游和唐婉同游而出名,40塊都有些浪費了。
蘭亭
蘭亭是真值得一去的地方,很想知道當時王羲之是如何找到此處仙境和凈土,我來此地只是為著找尋一直魂牽夢縈的流觴曲水,一探究竟。來之后發現這里,是接地氣的仙境。充滿著文人氣息。會稽山陰之蘭亭,順著一條小路進去,兩側都是竹林,第一眼見到的就是鵝池,中間是一條蜿蜒的直板橋,兩旁有幾只家鵝,我們清早來到這里,在陰涼中夾雜著些日光,斑駁的倒影投在兩邊的池塘,家鵝悠閑的用嘴清理著自己潔白的羽毛,我以你眼看此鵝,就如同王羲之般喜歡他們。
再入內,來不及去欣賞臨池十八缸,轉而去了流觴曲水,這是我做夢都想來的地方,看著酒杯順水流,端起酒杯一飲而下。有點失望的是,現在連進入都要門票,里面人居多,我就只站在外圍看了看。看著酒杯就這樣順流而下,到了一個游客的手中,就由一個著古裝的美女撈起,游客可以吟詩或者是朗誦詩歌,完畢即可飲酒。來這里游玩的人,大抵都是有些愛文人的,清晨,伴隨著幾聲蟬鳴的樹下,游客大聲的朗誦著詩歌,頗有些味道,跟我想象中相似度80%,略有失望。在此駐足了半小時后,無意中進入了王右軍祠,這是意外的收獲,門外看去,與一般的祠堂沒什么區別,剛進入門口,心仿佛被打開,進入另一番世界,不大的祠堂,中間是墨華亭,不用想,兩旁一定是當年王羲之臨池學書的墨池了,兩旁的墨池邊上是長廊,擺放著的桌子看新舊,應該是后期放入的,很有科舉之感。最前面的屋子供奉著王羲之像。夏天,在這里,即便是下午,似乎也不會有太陽曬到,有微風,開闊,只是冬天似乎就有些凄冷。前門和前廳是兩橋一亭溝通往來,這樣的架構,讓人眼前一新,有的是滿滿的內涵美。
蘭亭古道
游玩到點,我們該回去了,經過蘭亭古道,正對面,能盡觀蘭亭,“會稽山陰之蘭亭,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絲毫不差。
此次之行到此為止,無論是魯迅故里還是蘭亭,都聚集著一股節氣,不屈不撓,不爭不搶,只一心為著一些事。如同這里的環境,從容不迫,悠然大氣,有最柔的水,也有最剛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