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書算是比較雜,品目也比較多的??赡苁潜旧淼呐d趣比較多罷。那要說到最有影響的,我還真沒有那種,從小閱讀一些經典而后吸取了一生的人生信條。很多書看著看著就忘了,這也是我一度想把看過的書,定期再復讀一遍的緣由。不論如何,即便是忘了,讀過還是有讀過的映像的。
就像,我前兩年看了宗薩仁波切的一些書籍還有一些佛教類書籍,一時半會覺得眾生平等,不殺生不吃葷的理念深入心底,總想著人類不應該將自己的生存凌駕于其它生命之上。屢屢在飯桌上,傳輸著這些理念,并且看到餐盤里的肉食,腦海里卻是一幅幅動物尸體肢解的畫面。結果是我維持了整整一年半的素食。并無不堅信的認為,這是正確無誤的方式。而在一年半的時間后,身體并沒有大腦般的毅力。為了不使自己左右為難,類似的書籍也就不再那么專注了。
再就是,自我情緒調整的書目,從《非暴力溝通》到《正面管教》,從自身到與人相處,與家人及親子。無所不在的調整自己,每每敦促自己,遵循書中所說,可是境界未到,總覺得過于壓抑。直到后來再讀丹尼爾·戈爾曼
的《情商》以及羅蘭·米勒的《親密關系》,才慢慢了解內心更多,走近更多,自然面對了自己,就很好的調節??赡苁菚r間沉淀,一開始的接觸只是在內心埋下顆種子,生根,再接觸才會慢慢發芽。方才懂得,對于書的影響,往往是執著的,也有可能是偏激的,無論如何,一如既往的去熱愛,最終領悟書的真諦及作者的對于專業和經驗的傳述。
在艾德勒《如何閱讀一本書》中了解,每位作者的用心都是無可置疑的,也沒有什么作品是真的無用的。不可輕易的褻瀆了作者和作品。也難得魯迅先生棄醫從文,改變國民的意識。雖然力之微薄,卻能經久不衰。讀書的人,自然有所改變以及影響身邊的人。
古有讀書無用論,卻也說腹有詩書氣自華。黃庭堅和蘇軾聊天時說:一日不讀書,塵生其中;兩日不讀書,言語乏味;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