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申濟勘
感冒這件事,自古有之。
在古代,像電視劇中,大凡角色得病,都說自己偶感風寒,從沒有說自己得了腳疼、肚子疼、闌尾炎的,這說明感冒這件事很常見。實際上,從套路上來講,電視劇里面說自己偶感風寒的都是在裝病,基本全都是有目的的。
即使是現(xiàn)在,自己偶爾臨時有事,學生、白領上課上班要遲到,向老師、領導請假,一般也是很簡短,我感冒了,特別不舒服,所以感冒這個事情也很容易被冒充,所以冒充感冒的人也多。
不過如果說是皇帝龍體欠安,偶感風寒的,一般情況下這皇帝都是快被弄死了,不是龍馭賓天,就是不理朝政離死期不遠了。所以,感冒是一件小事,也是一件頂重要的事。
那么作為文字考據(jù)派,感冒這個詞到底是怎么來的?
1920 年左右,魯迅先生考證出散步的來源,他說散步來源于魏晉南北朝,那時的士人喜歡服用五服散,吃完之后,面色柔白,仙氣飄飄,但是需要行散,就是出門走走轉轉,人有了好的運氣要行大運,吃了這個藥好歹要出去炫耀炫耀,行一行,所以“散”這個字首次和走路結合,于是散步這個字很有雅趣的出現(xiàn)了。
按照這個邏輯,卻不能夠解釋感冒,因為感冒這個詞來源不在于此,經(jīng)過多方研究,現(xiàn)在所謂語言學術界對感冒這個詞基本上已經(jīng)形成了統(tǒng)一的認識。
時間來到宋朝,沈括寫的那本《夢溪筆談》里寫道,“館閣每夜輪校官一人直宿,如有有故不宿,則虛其夜,謂之“豁宿”。故事,豁宿不得過四,至第五日印須入館。遇豁宿,例于宿歷名位下書: ‘腹肚不安,免宿。’故館閣宿歷,相傳謂之‘害肚歷’”。有意思的是宋朝《耆舊續(xù)聞》對應著中寫道,“余為大學諸生,請假出宿,前廊置一簿,書云 ‘感風’,則害肚歷可對惑風簿。”
大意就是,宋朝國家圖書館晚上需要值夜班,但是大家都不愿意來值這個夜班,于是大家來編造理由,避免值夜班,于是大家就寫上“腹肚不安”,意思是我跑肚拉稀,值不了班。后來有個人,偏偏不這樣寫,或者他確實“感冒”了,他就寫上了“感風”,于是管你真真假假,大家一窩蜂就開始寫“感風”了,反正有病不能值班。學術界認為這正是感冒一詞的來源。
到清朝,感冒這個詞就越來越普遍了,從士大夫的文言詞傳入社會大眾口中。
所以至今,古今中外,所有學生的借口對付老師,都是兩種,肚子疼和頭疼,因為這兩種疼是我自己可以操控的,我說肚子疼,老師你根本沒法查驗,難不成一塊去廁所,去查看一下?頭疼這個事就更好控制了,自己說疼就疼,還屬于能加戲的那種,說暈倒就暈倒。
自此,我們考證出了感冒之中感字的來歷,那么冒字又作何解呢?冒這個字來源于醫(yī)學書籍,主要是昏沉的大意。而且從某種推斷上來說,這個字在古代不像現(xiàn)在這樣生僻,或是一種狀態(tài)的表達,《素問》及《傷寒論》中都有“郁冒”這個說法,指代寒熱之氣亂于上。
所以,冒這個字從字形上看類似于盲,字形不太好看,古代似乎有對不好之事之物用不好看之字的習慣,所以結合這些,可以推斷感冒二字是文人所創(chuàng),引經(jīng)據(jù)典所得,有一些文化自我滿足的意思,至于傻帽/傻冒是否和此有關,現(xiàn)在還沒有足夠證據(jù)。
現(xiàn)在,我們回到文章的標題,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實際上,感冒分為兩種,風熱和風寒。有些清熱解毒的口服液上會特別注明不適合風寒感冒。
風寒感冒是風寒之邪外襲,肺氣失宣所致,秋冬季多發(fā),主要是得了之后怕冷,流清涕,要披襖帶被才舒服。
風熱感冒是風熱之邪犯表,肺氣失和所致,夏秋多發(fā),主要是得了之后怕熱,流黃涕,還有吹空調碰冷的沖動。
其實,我通俗的認為,僅為個人觀點,體質虛寒的人遇寒容易得風寒感冒,而體質虛熱的人容易得風熱感冒,寒熱相遇,所以稱為肺氣失和,但總之感冒這件小事,還是讓人頗為困擾。
本文由申濟勘首發(fā)在清風者說微信公眾號,已授權本人在此發(fā)布。
如有轉載,請聯(lián)系本人。